12月9日,《江西日报》要闻版刊发杜景柏同志先进事迹,现全文转发。
时至今日,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法院的李群燕仍不愿相信,身为该院的党组书记、院长,向来一诺千金的杜景柏,竟然也失约了。
今年10月30日,噩耗传来:杜景柏因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的指针永远定格在了他喜爱的金秋……
就在离世的前一晚,他还看望了院里加班的干警们,得知二胎妈妈李群燕是加班“专业户”,他关切地说:“早点回去吧!你拿10件案子出来,我来办!”在场的人谁都没想到,这句温暖心窝的话,却成了无法兑现的承诺。
一周后,记者走进杜景柏生前的办公室,只见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还是摊开着的,上面工整地记录了工作要点,那一笔笔干净利落的字迹,默默地讲述着主人生前的故事。
精进业务,为民解难题
距离杜景柏离开已有一个多月了,可每每遇到拿不准的案子,渝水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立案庭庭长鄢平花还会习惯性地想起:“去问问杜院长吧!”
2003年7月,对杜景柏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就在那个夏天,他如愿考入法院。20年来,他先后在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渝水区人民法院工作。在新余法院系统,也许有人不知道杜景柏,但一定听过“杜博士”。作为院里第一位全日制法学硕士研究生,因为专业强、业务精,他早已名声在外。
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杜景柏是当了8年教师后,考了法学硕士研究生,才圆了儿时的“法官梦”。他办案扎实、业务精湛,经他之手的案子,总能避免“一案结,多案生”的情况。
去年6月,渝水区人民法院收到一批购房业主的起诉材料,反映称,因开发商的原因致使许多购房业主多年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书。这个问题由于长期没得到解决,导致了批量诉讼、频繁信访。
当时,案件因为涉及面广、影响大,又找不到关键突破口,一度陷入僵局。深耕民事审判多年的杜景柏,通过多方检索法律法规和类案信息,最终找准了法律依据。前不久,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调执联动”的“分户办证”模式,帮助当地5个小区2300户购房业主成功办证。拿着“迟到”了8年的不动产权证书,业主蔡先生如释重负:“终于可以睡个踏实觉了。”
因为业绩突出,杜景柏先后两次获评“全省优秀法官”。在他的带领下,渝水区人民法院在全省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的排名,由2020年的第90名跃升至2022年的第10名。
以心换心,倾力“磨”案子
一场官司结案,原告和被告联名给法官送来锦旗,这样的事情并不多见。可两年前,这样的一幕就发生在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1年1月的一天,原告和被告当事人一同将一面写着“和谐调解贴心 人民满意感激”的锦旗送到了法官手里。
回想起和杜景柏一起审理这起案子的经过,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刘杰既敬佩又感慨:“这个案子能顺利结案,让双方都满意,都是‘磨’出来的啊。”
当时,刘杰是该院审判监督庭庭长,杜景柏是该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他们与该院行政审判庭庭长张星组成合议庭,审理一起股东之间的股权纠纷案。该案虽然标的额3000余万元,但背后却有十几个关联案件,涉案总金额高达6亿元。虽然前期多次组织调解,但双方当事人始终对调解方案争执不下。
2020年12月31日,合议庭再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刘杰回忆,调解是从15时开始,本以为21时前就可以结束,没想到,直到23时许,法律文书改了十几稿,双方当事人在个别细节上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那时,他打算直接判决结案。
站在一旁的杜景柏,感到双方当事人仍有较强的调解意愿,就劝说大家:“我们再调调吧!调解了这一个案子可以化解一批案子,我们做法官,不就是想着‘案结事了’,减少群众诉累嘛。”在他的坚持下,直至次日5时30分许,案子才调解成功。杜景柏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一份4000多字的调解书,一揽子解决了后续隐患。一夜无眠,当杜景柏走出法院大门时,天已亮。
“每结一个案子,他比过年还开心。”杜景柏的妻子曹玉兰告诉记者。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以心换心,这是杜景柏“磨”掉一件件难案的法宝。
情法融合,寻找“最优解”
出殡当日,前来悼念的人很多,一名腿脚不便的老人忍不住啜泣:“杜院长多好一个人啊!”
这名老人是75岁的黎大妈,是一名“老信访户”。这些年,因为与家人之间的借款、租赁合同纠纷,她没少来法院,一直不服法院根据现有证据的判决,多年来持续信访。
每周二的信访接待日,杜景柏接访时只要见到她,都会耐心地为她解释说明案件判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偏不倚。带着情绪而来的黎大妈,每次总能心平气和地离开。了解到老人生活困难,杜景柏还为她申请了司法救助。
杜景柏常说,法律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法官不是“官”,而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在办案中情法融合,寻找“最优解”,才能让司法的力量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今年8月,他发现司法救助金账户内的救助款迟迟未发放,便恼怒了,马上督促相关负责人:“不能一边是钱躺着‘睡觉’,一边是群众等着救命钱,我们要公正及时地救助,把司法温暖带给群众!”之后两个月内,渝水区人民法院为55户困难家庭发放司法救助金92.3万元。
在他心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都关乎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承载着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一个周末,有熟人来家里找杜景柏,落座后没聊几句,曹玉兰就听到杜景柏发脾气:“你以为法院是我家开的?法律是公平的,主审法官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在我这里费口舌,没有用的!”对方见状,只好拎着东西悻悻而去。
今年,杜景柏原本答应送妻子一条项链作为结婚30周年的纪念礼物,如今他没能兑现对妻子的承诺,却兑现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