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新法治报》第4、5版整版刊发杜景柏同志先进事迹,现全文转发。
·用生命诠释使命 | 用法律温暖民心·
图为杜景柏带领法院干警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图为杜景柏(右三)接访
10月30日下午,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渝水法院”)703室。
一抹阳光穿过窗帘,照射在靠墙一件孤寂的法袍上,法袍主人还未来得及跟它道别;一沓未合上的工作笔记摆放在案头,旁边几支碳素笔和微盖的茶杯,仿佛仍留有主人的余温;两个书架上,还未办结的案卷分门别类,它们将等待新的归属……
渝水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杜景柏,在这一天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近400人自发前往。他接待过的当事人,他批评过也爱护过的下属,他因忙碌总错过见面的同学,他一直说亏欠的家人……掩面啜泣。
杜景柏曾说他想做渝水法院最勤勉的院长,早上六七点就出现在办公室;他总叮嘱大家要顾及家庭,但他却以院为家,最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总是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对事业的热爱,直到他用生命诠释了初心使命。
◎文/全媒体首席记者王白如 图/受访单位提供
杜景柏:男,汉族,中共党员,江西永修人,1971年12月出生,1990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生前系渝水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历任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新余中院”)副科级助理审判员,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审判员,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正科级审判员,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审判监督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
“把这个班带好”
他是敢担当路上的引领者
“我是一个班长,首要责任就是要把这个班带好。”
“我是一个班长,首要责任就是要把这个班带好。”自2021年9月任渝水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起,杜景柏就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成为法官以前,杜景柏当了8年的人民教师。担任基层院长后,他将渝水法院当成自己的“班级”对待。
他注重会场秩序,可总有同事带点“小拖拉”在身上。
为了改进院里的风气,他在会议室专门设置了迟到席,谁开会迟到,就要坐在迟到席上,接受大家的“注目”。
不久后,再也没人迟到,这个席位因此被撤。
渝水法院案件体量大,今年人均办案450件,身为院长的杜景柏白天开庭任务重,很多党组会、党组扩大会都安排在晚上进行。初到该院,杜景柏就经常组织班子成员就相关事项进行讨论分析、群策群力,有时讨论到次日凌晨。
长期加班,让工作人员颇有些怨言。“这段时间加班较多,大家辛苦了……加班非我本意,我不提倡,也不鼓励加班。工作做好,无需加班。”这是杜景柏在例会本上写下的话。
后来,工作人员加班少了些,他自己却并没有减少加班的频率。“经常能看见杜院长住在单位。”食堂师傅李连文说,每天都能看见杜景柏早上7时前就到食堂吃早饭了。
“他这种忘我投入、拼搏状态,班子成员都看在眼里,大家都很钦佩他、认可他。”同事李建荣表示。
杜景柏虽说不提倡加班,但加班却是他的工作常态。
新余中院的傅惠君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多年,养成了早起阅读写作的习惯,工作繁忙时早上六七点就到了办公室。“但我都不是最早的。”傅惠君称,他到办公室时,常看到杜景柏已经坐在办公室开始工作了。
他记得杜景柏常说,民二庭工作任务繁多,白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协调处理各项事务性工作,如果不加班加点,很难完成好工作。清晨时,人的头脑最清醒,周边环境也安静,没有外界干扰,正好厘清思路。
杜景柏敬业勤奋的工作精神,影响着全庭干警。在他的带领下,民二庭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2020年,该庭的案件审结数、审结率均居三个民事审判团队首位。
来到渝水法院后,为发挥好带头表率作用,他每半年轮换进入一个党支部,近距离了解身边的党员,更好地指导党支部工作。
不论是督查汇报还是典型发言,他总是说“我来”,为大家带个好头。在他的领导下,渝水法院荣获“共产党员示范单位”和“‘党建强渝’先进单位”,并被命名为“全区模范机关”。
在他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渝水法院的全省法院高质量考核排名,从2020年的第90名上升至2022年的第10名。
工作连轴转,哪怕是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了。“我身体好得很!”杜景柏总这样说,大家也就信了,只有他的妻子曹玉兰不这么认为。
曹玉兰说:“每年我都会拉着他去体检,今年的体检他因为工作忙,总是一推再推。”
“首要考虑便利百姓”
他是善为民路上的服务者
“法院是为人民服务的窗口,要为百姓提供便利,能一次帮百姓解决的,决不能让百姓奔波两次。”
“坚持人民至上”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得知杜景柏逝世的消息后,当事人刘辉才知道,原来此前为他办理一起民间借贷案的,竟是一位院长。
刘辉的案子,曾由杜景柏调解。为了调解该案,到13时许,杜景柏及书记员都没来得及吃午饭。这让刘辉非常感动,于是主动作出让步,最终让案件得以推进。
这并非杜景柏第一次废寝忘食地工作,他曾有高达15个半小时通宵调解的记录。
新余中院执行局副局长刘杰回忆自己承办过的一起案件,当时杜景柏在新余中院审判监督庭担任庭长。那是2020年12月的一天,他与杜景柏、张星三人组成合议庭,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案件从15时调解到23时还没有进展,承办法官甚至失去了调解信心,提议“不如就判了吧”。
这个案子标的额3000多万元,诉讼费需上百万元。假如案件没有调解完成,后续将引发10多起系列案,标的额将达6亿多元。“我看当事人双方调解的意愿还很强烈,你稳住,我们再调一下。”杜景柏一句“再调一下”,他们三位庭长就一直调解到了次日5时30分。
过了几天,诉辩双方当事人一起送来了三面锦旗表示感谢。
对于杜景柏的调解方式,大家常惊叹于他的耐心和真诚。
“他习惯让当事人先说,让他们一吐为快。”谈起杜景柏的调解工作,他在新余中院时的法官助理邓花平如是说。
在办理速裁案件时,杜景柏的调解率一直很高,他的调解除了带着一名成熟法官的工作技巧,更多的是真诚和耐心。
每一个案件开庭前,杜景柏都会仔细阅卷,然后联系双方当事人,了解他们的调解意向,矛盾不激烈的,一般将调解工作安排在庭前。矛盾比较激烈的,开完庭再调。他在调解时,会叫当事人过来坐下谈,有时唠唠嗑、喝杯水,先了解一下当事人家庭、工作、住址等基本情况,然后再谈案件诉求。
有时候谈了一上午,并没有什么实质进展,但他说还可以再做做工作。一个案子,杜景柏可以连续两三天约当事人来调解,当事人说得差不多了,杜景柏再居中协调。
“这种方法很奏效,有时候第一次来时拍桌子的当事人,谈了几次之后,都能心平气和地听意见,离开法院时不论是否调解成功,都会对他十分感激。”
来到基层法院后,为群众服务的平台更大了。
黎大娘是一位75岁的“老信访户”,她对根据现有证据判决的案件,一直不服判决,多年来持续信访。
杜景柏通读她的案卷后,多次约见她,释明案件判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虽然是信访,但他们每次沟通都氛围融洽。被杜景柏接待后,黎大娘也能心平气和地离开法院。
“杜院长是为群众办事的好院长。”黎大娘这样点评杜景柏。杜景柏走后,黎大娘不顾腿脚不便,坚持到殡仪馆送他最后一程。
“法院是为人民服务的窗口,要为百姓提供便利,能一次帮百姓解决的,决不能让百姓奔波两次。”杜景柏心系群众,为了便利当事人,他倡导在基层法庭设立“夜间法庭”“假日法庭”等,利用夜间及节假日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
他从不吝啬对孩子的关心。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他特意从全院范围选派已婚已育、有育儿经验、善于心理疏导的女法官,组建少年审判“金花团队”集中审理未成年人案件,后该团队获评“全省巾帼文明岗”。
对“问题少年”,他秉持“不放弃一个”的理念,在2022年3月,与新余市阳光学校签订院校共建协议,希望通过形成教育矫正和司法保护合力,让孩子们早日回归社会。他还担任法治副校长,经常为孩子们带去“法治大餐”。今年9月1日,他站上仙来小学的讲台,为孩子讲授法治课。
法官是人民公仆,而杜景柏用生命诠释了初心使命。
有着“杜博士”雅称
他是作示范路上的垂范者
“要让每一名司法新人从庭审中庄重的一言一行感受到司法的神圣。”
法律是庄严而神圣的。
52岁的邹艳萍,担任人民陪审员已经9年。8月10日,她第一次参加杜景柏主审案件的庭审。“我在影视剧中都没见过这么规范的庭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庭审。”她说,整场庭审气氛庄严、公正严明,无论是庭审布置、庭审流程还是庭审内容,都秩序井然。
书记员傅瑜对此也深有体会。有一次,杜景柏发现她庭审席位牌没有摆放好,就上前把席位牌摆正,“法庭是严肃的,要尊重法庭,以后一定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杜景柏庭审驾驭能力强,他常说:“庭审无小事,庭审每处细节都体现法官形象,细节不做好,当事人有可能认为法官偏袒一方。”
“在新余法院系统里,他有着‘杜博士’的雅称。”新余中院刑一庭副庭长朱伟表示,杜景柏的专业、严谨、认真、负责为他赢得了很多赞誉。
“对我来说,他是一位良师益友。”新余中院法官王欢说。2010年3月,王欢调整至新余中院民二庭工作,杜景柏时任该庭副庭长。“在行政庭接触民事案件不多,刚开始办案的我内心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办理的案子会出纰漏。当时的杜副庭长则豪爽地说‘不怕,我带着你!’”
一句话犹如定心丸。
杜景柏特别心细,“我写的裁判文书,他都会仔细检查,甚至连标点符号错误,他都会一一修改批注”。受杜景柏的影响,王欢每次写完裁判文书,都会逐字核稿。
如今,王欢仍记得杜景柏第一次带他们开庭,敲下法槌时那一声洪亮的“开庭”,把王欢惊得“差点从审判席上跳起来”,杜景柏说因为“要让每一名司法新人从庭审中庄重的一言一行感受到司法的神圣”。
令新余中院法官助理吴娜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中,由于案情比较复杂,杜景柏多次找到当事人及代理人对账,核实证据,并详细询问,最后查清了基本事实。但因为借款发生在2015年,债务人多次还款,剩下未还本金和利息的计算十分复杂。
“是杜庭长找出纸和笔,一条一条过,一字一句教。”吴娜称,“从这个案子开始,我学会了如何计算复杂的民间借贷案件中的利息和本金。”
杜景柏换届到任后,为破解渝水法院案件量连年暴增、法官不堪重负的问题,他全力推进诉源治理创新,以渝水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e中心为主阵地,构建法院“1+N”的诉前联动纠纷解决机制。
截至今年10月,该院牵头成立的渝水区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纠纷6155件,申请并完成司法确认1958件,2023年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全区万人成讼率稳步下降。
多项指标跻身全省前列
他是出实绩路上的实干者
“我们的群众满意度、服判息诉率、发改率、办案用时这些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近年来,渝水法院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人案矛盾突出。
2022年年底,杜景柏对班子成员说:“我们的群众满意度、服判息诉率、发改率、办案用时这些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他说:“若不解决好,不仅关乎渝水法院的发展,更关乎整个渝水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感受。”
由此,渝水法院2023年的工作主线被确定为“审执质效提升年”。
杜景柏带头多次调度,认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逐项研究解决办法,经过十多次的讨论分析,出台若干提升举措,形成《审执质效提升年工作手册》,这也成为了该院每名干警的案头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渝水法院2023年审判执行质效中的几个核心指标都得到很大提升。
案件数量的庞大导致工作量大,该院部分法官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办案工作,相应的案件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面对发改率排名在末位的法官,杜景柏不是简单约谈,而是开展末位帮扶,“手把手”教导。他说:“我是老师出身,教学生还是有些本事的,就不信这样教还有教不会的。”
“学生”也没有令人失望,渝水法院发改案件数明显减少,发改率排名显著提升。
渝水法院在破产审判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优化破产审判程序,他审时度势,积极推动上线破产一体化管理平台,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申报债权,在民钰合作社破产重整案中,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处理,7天就完成了3576名社员的债权登记,89天审结,5549万元粮款和互助金得到保障。
从保持全省前三的破产审判,到位列前茅的诉前化解,再到跻身第一方阵的家事审判……每次会上谈起,杜景柏总是以此鼓励大家:“辛苦没有白白付出,我们一项项工作从默默无闻到跻身前列正是最好的证明!”
为了让干警时刻保持干劲,杜景柏身体力行。
“印象中,他上任第一天就迫切想熟悉院内情况,下班后他路过我办公室,跟我说‘到办公楼转转’。”同事李建荣回忆道,当晚他陪杜景柏从渝水法院办公楼顶层转至一楼,看到哪间办公室亮着灯,杜景柏就敲门进去与干警交流。这种“巡楼”的习惯,杜景柏一直保持着。
“审判质效一直是院长心里的一个痛点,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没达到他的要求。”渝水法院政治部主任晏辉艳说。
“不要在我这里费口舌,这是行不通的”
他是守清廉路上的笃行者
“请你相信法律是公平的,案件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不要在我这里费口舌,这是行不通的。”
“在未来工作中,肯定会有社会上的人向你们找关系、套近乎。他们看中的不是你们,是你们手中的权力。你们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书记员章锴记得,这是杜景柏给他们上的第一课。
渝水法院人员多,管理难度大,杜景柏最担心的便是工作人员守不住底线,便常态化部署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他常说:“一万次说教也抵不过一个鲜活案例。”
他时常叮嘱,要用身边人身边事警醒教育全院干警,做好警示教育后半篇文章。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曾经有个周末,曹玉兰让一个自称是“老杜朋友”的人进了家门。没过一会儿,曹玉兰就听见杜景柏在客厅对那人喊:“你以为法院是我家开的?我想怎么判就怎么判吗?请你相信法律是公平的,案件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不要在我这里费口舌,这是行不通的。”接着,杜景柏就向对方下了逐客令。
事后,杜景柏告诫家人:“我的工作比较特殊,如果碰到有暗示送礼、案子打招呼或吃请之类的,你们要一律回绝,不能留有半点余地。”
杜景柏常年就那么几件衣服,女儿七年前给他买的一件羽绒服,已经跑棉了都还在穿。
“老杜哪怕穿着运动服,脚下都是一双皮鞋。皮鞋就那么一两双,不亮但也不脏。”新余中院刑一庭副庭长朱伟说,他很接地气,常喜欢扎起裤腿做调解。
“他对自己真的非常抠啊!”曹玉兰说。
“奋斗几十年,家里才买了一辆二手车,花了9万元。”曹玉兰说,但从无到有,添了一件重要物件,一家人还是很满足。
今年是杜景柏跟曹玉兰结婚的第30年。面对如此“抠门”的丈夫,曹玉兰提出想要一条金项链的诉求。
杜景柏本想在10月28日周六,带妻子去商场好好挑一挑。然而事务繁忙的他,又赶回院里加班去了。
而那条未送出的金项链,也成了曹玉兰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