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民群众在“打官司”过程中的急难愁盼和堵点痛点问题,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近日,新余中院推出19项为民利民具体举措,提升司法精准度、灵敏度、舒适度、能见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细分类优服务提高“精准度”。
推进诉源治理,开展“社区e法通”工作,促进民商事纠纷就地、就近、便捷、高效化解,防止矛盾升级变性。成立全省首批法官诉源治理工作室,通过“N+1+N”模式实现纠纷网格化预警处置。自4月份试点以来,共接待80余人次法律咨询,参与调解22件纠纷,其中调解成功7件,2件分流至法院起诉。
强化司法弱势群体保护,出台《关于办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农民工诉讼讨薪在诉讼费预缴方面享有一系列便利,切实降低维权门槛。
精准实施司法救助,对因案致贫、因案致残、因案辍学等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应救尽救、优先评估、快速审批。截至2021年5月,已发放司法救助金56.14万元。
“诊疗式”助力企业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百名法官进百企”活动,帮助企业构筑预防纠纷和防范风险机制;推进企业破产“府院联动”机制高效运行,以“办理一个案件救活一个企业”为目标,实行破产案件分类管理,帮助快速复工复产;强化善意文明执行,尽可能适用“活封活扣”,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服务自主创新,依法保护产权和企业合法权益。
二是保安全护稳定提高“灵敏度”。
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精准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传销、套路贷、黄赌毒、非法营运、欺行霸市等涉黑涉恶及“保护伞”案件,对涉案“黑财”全力查控追缴;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
呵护未成年人成长,全市挂牌成立3个“少年法庭”,畅通未成年人维权通道,依法严厉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优化未成年被害人、被告人心理疏导,细化未成年罪犯回访制度,强化院、校、家多方沟通交流,深化青少年法治宣传。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推进生态修复宣教基地建设;做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审理工作,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守护绿水青山。
三是融合科技创新提高“舒适度”。
依托智慧法院建设,建设赣法民意中心新余分中心,全面升级完善12368诉讼服务热线平台,统一受理人民群众的咨询、查询、举报投诉以及就诉讼服务和审判执行等事项提出的意见建议。赣法民意中心新余分中心揭牌后,系统接收工单53件,满意率98.11%。
深化江西移动微法院应用,畅通现场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集约送达等立体化诉讼服务渠道。截至2021年5月,网上申请立案103件,通过收转发e中心送达成功4746次。
推进现代化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智能化设备助力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诉讼服务,实现当事人自助操作与法院智能指引相结合。精简执行立案手续,提速诉讼保全,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不跑路。
推行执行案件“一案一款一码”二维码收款系统,实现执行案款足不出户完成支付。
四是坚持司法公开提高“能见度”。
强化审判流程节点管理,严格控制民商事案件延期开庭次数和间隔时间,当事人可自助查询案件进度。设立速裁团队,依法适用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提升审判效率,让当事人尽快从诉累中摆脱出来。
开展案件回访,开展房地产领域涉稳风险防范处置工作,对重大案件当事人和涉诉较多的当事人进行回访,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防范司法建议,已发出司法建议26份,反馈率100%。
通过法媒银、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形式,曝光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黑名单”,严厉打击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行为,2021年已曝光失信被执行人21人次。
每季度举办一场新闻发布会,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已召开全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并发布五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推行庭审直播,公开裁判文书,开展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阳光司法”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