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判管理 > 队伍建设
政法大变样 干警话担当
追梦路上的时间印记
作者:余法轩  发布时间:2020-06-28 16:57:56 打印 字号: | |

时间过得好快,感觉自己还是一名法律系的大学生,梦想着自己能够坐在庄严的审判台上主持正义。还记得20岁通过司法考试时的喜悦,21岁大学毕业踏进法院时的骄傲;还记得23岁第一次敲响法锤时的兴奋,2017年法官员额制改革因未满28周岁而失去报名资格时的失落……时光就这样轻飘飘、了无痕迹地溜走,值得庆幸的是,我还在追梦路上坚持着。

一心为民,不畏艰辛

2010年,21岁的我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了分宜县人民法院最年轻的干警,被分配到了立案庭工作。那时的立案庭没有聘用书记员和送达员,只有庭长、副庭长,加上我。初出茅庐的我扛起了立案、导诉、咨询等工作,那时的我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每天都会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办公室打扫好卫生,以一百分的热情迎接新一天工作的到来。每给当事人解答一个法律问题的成就感足以淹没老上访户给予的语言伤害和立案送达工作的疲惫,甜美的微笑成了我的招牌,加班也成了我打发业余时间的唯一方式。

2013年3月1日,年满23岁的我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为深入基层为群众化解矛盾,我主动要求下基层法庭,在钤山人民法庭工作至今。钤山法庭距离县城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但钤山镇地广人稀,去往偏僻的乡村要花上一个小时的路程。我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娇娇女”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山路十八弯”,什么叫做“翻江倒海”,下乡送达、调解实乃是一部“血泪史”。可我深知,送达一事关乎案件正义,调解一事关乎社会和谐,所以即使再苦再难,我也从未停歇脚步。多年来,我们钤山法庭坚持以巡回审判方式解决群众难题,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诉讼。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办结案件573件,巡回审理108次,案均审理天数为30天,调撤率为74.42%,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勤奋钻研,精通业务

走上一线审判岗位,经常会有这样的惊诧,“本来以为法官是个资历深厚的老法官,没想到竟是年轻的小姑娘” ,赞许间似乎又有些许的担忧——这么年轻,能处理好案件吗?我深刻认识到,我一直追求的审判事业,确实如我当初想象的,要面临多重挑战。有时候,为了弄清某些案件的法律关系,我不得不翻阅大量的法律文籍,搜索相关案例资料,一直到夜深人静。有时候,我经常会在上下班的路上,甚至当晚上躺在床上,脑海仍沉浸在对所审理案件的深深思考中……我发现,仅仅依靠原有的法律知识,仅仅以通过司法考试的那点水平,远不足以解决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所有法律问题,于是,我不断进行学习充电,2013年—2016年我在职攻读了江西财经大学法律硕士学位,2017年2月我撰写的论文《社区矫正制度初探—以F县社区矫正工作为例》荣获全省法院系统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优秀奖。

在日复一日的办案中,我发现常年的审判工作并非如公众理解得那样新奇光鲜,有时很枯燥,当初对于法院工作的憧憬,一下子变成了琐碎纠纷的劝架员,平淡的现实让我身心疲惫。但总有前辈们在我顺利完成工作后,给予的赞许和指点,以及案结事了后,当事人送来的自家蜂蜜、自拔山笋、结婚喜糖……为这种平淡注入了些新的活力。我这才发现我总以为公平和正义是高高在上的,其实,这些就在我身边,在我经手的每一件琐碎的案子里。2015年6月,我怀着九个月身孕接受了审判员任命书,年满25岁的我摸着肚子默默地对宝宝说:“妈妈希望能成为你引以为傲的好法官、好妈妈。”我将继续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柔情,不忘初心,镇守法院战线,真心实意地为当事人排忧解难。

司改路上,追梦不止

2017年经过四年的学习锻炼,27岁的我逐渐成熟起来,初出校门时的青涩已慢慢淡去,可却迎来了司法改革。法官入额报名条件:“一、年未满28周岁……”,我就这样被排除在了员额法官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我深知与前辈们的差距,但想着从审判员变为法官助理的五味杂粮,想着独自一人将宝宝抚养长大的艰难辛酸,也只能用“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

经历了心理“缓冲期”,我在追梦路上我继续踏踏实实地做着送达、调解、草拟文书等事务工作,不断提高自己。为适应新的形势对审判工作的要求,我坚持学习业务,努力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实现专家型、复合型的新型法官。同时,不断拓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每季度开展一次送法下乡活动,时间为集镇赶集之日上午9:00—12:00,活动形式主要为摆摊设点,发放普法宣传材料及联系卡,解答群众的咨询,为群众排忧解难。并积极为辖区各乡镇、企业提出司法建议,以便乡镇及辖区企业依法开展各项工作。近三年来,先后走访82户群众及单位,在走访中主动提供法律服务,并让他们了解法院工作特点,提出司法建议8条,开展法律宣传10次,接待来访群众182人次,发放法制宣传资料265份,努力传播法治文化理念,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作为一名党员干警,我在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到,投入到防疫阻击战中。为了不让执法办案按下“暂停键”,我率先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屏对屏”的方式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服务,线上成功调解案件24件。面对不会上网的老人,我主动上门进行调解,并随车携带口罩分给老人,叮嘱其做好疫情防范措施,努力打通“疫情”阻碍,为当事人化解纠纷,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看着案结事了时当事人的笑容,看着同事和领导对自己肯定的眼神,看着宝宝一天天的成长,已把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当成了前进的动力,对法官这份职业和未来的生活更加憧憬和向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追逐共和国法治梦想的伟大征程中,奉献青春、奉献智慧、奉献忠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责任编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