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手记
上高年趣
作者:邓尧昌  发布时间:2020-01-17 13:11:27 打印 字号: | |

我的家乡上高,位于赣中偏西,物阜民朴,富饶美丽。我自幼生活在乡村,回想起小时候过年,除岁夜,一大家人围坐在堂屋的篝火旁守岁,敲锣打鼓地欢度春宵,而后闹至元宵灯散,十天半月的火热气氛,不象现在,仅是放个假,聚个餐,多具象征性,那是个热闹、实在,真是欢乐无比,趣味无穷。

公婆饭

上高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小年开始的,俗称“仔年”。因为从这天开始,是备足了过年的物资和心情的,气氛也慢慢地垒了起来。

虽说过年的大戏或者高潮是在除夕,但老家过年的小高潮或是前戏是在除夕的前一天,因为这天,在家乡叫“吃公婆饭”,是要掀起一点小气氛的。这天一早,每家每户是要杀只鸡的。蒸煮好的鸡,热气腾腾地被大人端来并安放居屋的天井旁,鸡上插上一双筷子,直直的,大人唤上小孩,对着天双手做揖,微微地躬着腰,轻轻闭上眼睛,口里念念有辞似的朝天祭祀一番,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俗称“奉神”,同时放上一小挂爆竹,这就完成了一个过年的礼式。“公婆饭”的叫法和这样过年,也不知是因为公公婆婆还是老公老婆的因由而来,反正就这样叫着、过着,代代相传,大概是为了表达敬奉公婆或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之意。小时候的农村,物产虽有些匮乏,但鸡是自家养的,因此每家都有,但那时走集体,村里交足公粮,才有些余粮可分配给各家,农民一年到头,一日三餐是吃不上“净米饭”的,为了调剂余缺,“饱吃”三餐,每家每户倒是备足了干红薯丝,平日里就这样掺和着大米蒸煮着吃,稻米伴薯丝做成的饭,俗称“薯薯饭”,当然没有纯米饭好吃。到了吃公婆饭的日子,就有净米饭吃了,对不知米贵年代幼小的我们,平添了一份过年的喜气,足见家乡对这个日子的重视。

顺风

小时候,农村基本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好在老家地肥人勤,每家养猪养鸡什么,过年的禽肉供应不成问题。那时的大户一点的人家,都能杀头猪过年,外卖半头,一半是准备着自家过年用的。猪肉连同猪杂大多用盐腌着,以备过年及年后慢慢用着,俗称腊肉。那时候,物产不如现在丰富,家家也没有太多的钱大量购买年货,所以,猪身上的五脏六腑似乎都是宝,腌后的猪杂煮熟后闻起来特别地香,能做出上十样的各式腊盘,过年请客做客,和上年前做好的糯米水酒下肚,香烹烹的,大人们相互致礼,相互问候,伴着有趣的话题,欢快地过着,年味十足。对摆在桌上的各色猪杂,为了避讳图个吉利,或赋予特别的寓意,会分别安上一些好听的名字,如猪脸叫作“面见”,猪舌叫作“千口”,猪耳叫作“顺风”,这样,听起来也雅致了许多。

百岁

小时候过年,大年初一,家人起床都要相互问安,遇上左邻右舍,也要行礼,彼此拜年,串门走亲戚,则从大年初二开始,给长辈拜年,给晚辈祝好。这些问安或致礼,无论拱手作揖与否,都是拜年,口里念念不忘捎上一句“百岁”!“百百岁”!“百岁”是对小孩子用的拜年语,而“百百岁”则是长辈尤其老人尊享,这些亲切而饱含深情的问候和祝福语,不由得让人想起“万岁爷”的尊称和对领袖欢呼“万岁”!“万万岁”!的顶礼与膜拜,这种过年时相互拜年的吉言吉语,足见家乡过年礼节文化的厚重沉淀和民风的古朴与传承,至今说来,仍觉有趣。

 
责任编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