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志军是渝水区法院驻鹄山乡桐村村的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工作以来,他履职尽责,深入群众,奔忙于精准扶贫第一线,积极探索符合村委实际、注重村民脱贫增收的帮扶措施,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收集村情民意,“摸准脉搏对症下药”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前提是要摸清贫困群众的真实需求与实际困难,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晏志军到村后就走村入户收集村情民意,与村“两委”班子、党员座谈,了解村委的集体情况;与村民谈心交心,掌握群众所思所想,及时了解全村总体情况。对全村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村逐户开展排查走访,做到走访全覆盖。通过走访,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生活条件,主要收入来源、子女上学等情况,找准致贫原因,因户分类施策,夯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前提。该村目前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39人,低保贫困户13户28人、一般贫困户3户11人、因病致贫8户25人、因残致贫6户11人。
多措并举帮扶,融入群众的“住校生”
“晏书记,今天又在村委住呀”,村民们看到晏志军,总是热情的打招呼,大家都说,“晏书记不像是机关的干部,倒更像是我们村里的人”,“这是群众对我的认可,也是对我最好的评价,只有扑下身子,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才能更好地做好帮扶工作”。为更好完成精准帮扶工作,晏志军积极为贫困户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帮扶上出实力,目前全村共有13户28人享受低保,4户 6人享受教育补助,10户13人办理慢性病卡,享受健康补助,减轻了他们的生活负担。为保障贫困户有稳定的增收渠道,晏志军深知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业、创业的长远之计。按照市、区“村村有扶贫产业”的要求,结合村委产业优势和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将本村8户农户已经投产的38亩葡萄园整体收购,组建农民合作社,成立葡萄种植扶贫产业项目,这样既可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务工,又可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通过多项措施组合出拳,尽快帮贫困户脱贫,让村民在脱贫攻坚中提升获得感。
开展感恩教育,激励群众“弱鸟先飞”
“习近平总书记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晏志军为调动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将扶贫同扶志扶智、扶勤扶德相结合,充分发挥“晓康驿站”的载体作用,同时将每月的“晓康驿站”开放日与感恩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志气,鼓励大家人穷志不能短,决不能有“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想法,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讲‘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今后我要继续扎实做好帮扶工作,做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让贫困群众享受到脱贫成效,更要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贫困群众认可,使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晏志军充满信心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