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园地 > 审判研讨
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研究
作者:周映虹  发布时间:2016-08-15 21:23:02 打印 字号: | |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毒品泛滥,大量摇头丸、冰毒涌入城市,高额回报率使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不惜一切代价制毒贩毒,再加上形形色色的KTV、迪吧、私人会所等娱乐场所给毒品泛滥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家庭的不幸、社会的冷漠、道德的缺失,使得一些不明是非的边缘少年在消极中追求麻醉与刺激,最终成为毒品的牺牲品。以陆丰市博社村为例,在2013年12月29日开展了震慑全国的“雷霆扫毒”专项活动中,警方出动了3000全副武装警力,一举摧毁以陆丰籍大毒枭为首的18个特大制毒、贩毒犯罪团伙,抓捕嫌疑人182名,缴获冰毒近3吨、制毒原料23吨。而该村内有两成以上家庭直接或参股从事制贩毒活动,而且其中不乏有未成年人参与其中,甚至是制贩毒活动中的主力军。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需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以我市辖区内四个基层法院的收案情况为切入点,分析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特点、危害及原因,结合美国针对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措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进一步防范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有所裨益。

一、汕尾两级法院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收案情况

从犯罪数量上看,据统计,近年来,未成年涉毒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1人,占毒品犯罪量的0.4%,2012年4人,占毒品犯罪量的1.1%,2013年 6人,占毒品犯罪量的1.2%,2014年8人,占毒品犯罪量的1.7%。

从犯罪手段上看,涉毒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以吸食为主,主要涉及罪名为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罪。

从毒品种类上看,涉毒犯罪中以海洛因、冰毒为主。

二、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特点及危害

(一)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特点

1.涉案的毒品类型新颖

近几年来,毒品的种类不断的翻新,在毒品犯罪中除了海洛因之外还有其他新型种类,如:k粉、冰毒、摇头丸、吗啡等,新型的毒品更便于携带,易服用,更便于小量贩卖交易,给侦查机关举证带来很大的困难。1这些新型的毒品种类大多数出现在娱乐场所,而娱乐场所主要的消费人群为青少年,贩毒分子看到“商机”,会在这些场所中向青少年推销摇头丸、k粉等。

2.涉毒成员的群体性

未成年人中思想比较单纯,喜欢成群结队,由于年龄段的性格特点,有些未成年人盲目的追求所谓的个性独立,往往会三五成群不务学业,追求享乐,讲究“哥们义气”、“姐妹情深”,相互模仿,相互影响,只要群体中有一人吸毒,就很容易影响和带动大家一起吸毒,从而使毒品的祸害迅速蔓延。

3.共同犯罪比例高

未成年人在毒品犯罪中因为年龄小、经验少、缺乏经验等年龄特点,不可能单独完成毒品犯罪,而基本上是受成年人的教唆参与到毒品犯罪的团伙中,充当“马仔”的角色,在共同毒品犯罪中处于辅助作用。

(二)毒品犯罪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毒品犯罪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它所诱发的吸食毒品的问题上,多数涉毒案件的未成年人中,都有吸食毒品的行为。

1.影响身心健康

毒品有使人很快成瘾的特点,人吸食毒品后,就会对毒品产生顽固的精神依赖和生理依赖,这种依赖迫使其不断地、反复地、大量地获取和吸食毒品。吸毒者在毒瘾发作时,轻则头晕、耳鸣、呕吐、涕泪交加、大便失禁、浑身打颤等身体反应,毒品还损害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2吸毒后,人往往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失眠易怒、性情暴躁,极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出现人格变异,道德沦丧的情况,形成严重的病态心理,与吸毒前判若两人。3染上毒品的未成年人往往身体体质变差,吸食毒品的过程中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而且,毒品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不良影响还会使未成年人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可能走上其他犯罪的道路。

2.危害家庭和谐

未成年人扮演的是家庭的希望的角色,一旦未成年人染上毒品,既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又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一个家庭中一旦出现一个吸毒者,就意味着整个家庭经济将走向奔溃,会使家庭变得一贫如洗,从而引发家庭矛盾,给家庭带来悲剧。吸毒往往导致家庭暴力与犯罪,必然会破坏家庭的和睦,导致家庭的破裂。

然而,家庭式的制毒活动中,毒品加工和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化学配剂,同时排放出有毒的物质,破坏周边的自然资源,污染生态环境,影响家庭健康。

3.引发其他犯罪

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而吸食毒品需要高额的经济支柱,一旦家庭无法替其支付吸毒的费用时,很多未成年人吸毒者往往为了支付巨额的毒资,采取非法的手段来获取钱财,例如采用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犯罪手段获得财物;有的甚至采用暴力手段获得财物。因吸毒而导致的犯罪行为已日益增多,严重危害社会安全。

三、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1.未成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其容易受到毒品侵害。

首先,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成长时期,无论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故在此期间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有的未成年人听信别人鼓吹吸毒后的快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其接触毒品。其次,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弱,情绪易走向偏激,易产生逆反心理,有些涉毒少年是因为耍酷而接触毒品。再次,未成年人易产生盲目崇拜或认同的心理,一旦身边有吸毒的朋友,为了显示其合群,也会参与吸毒。最后,未成年人其思想和行为常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一些未成年人误认为吸毒是一种时尚和前卫的行为,盲目地去追求刺激和快感,因此,容易受毒品侵害。

2.未成年人的文化素质偏低,造成对毒品认识不足导致容易受到毒品侵害。

涉及毒品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有的未成年人甚至不知道“摇头丸”等是毒品,也有未成年认为在娱乐中偶尔吸食毒品不会上瘾,不会造成伤害,更有的未成年人在进行毒品犯罪后被逮捕时仍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二)不良的家庭因素

不良家庭因素包括不良的家庭结构、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完善的家庭经济文化环境。4

1.不良的家庭结构。

虽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未成年人父母外出经商、务工的增多,对子女无暇管理。留守的未成年人没有父母的监督,易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次,易走上涉毒道路。除此之外,有的父母离异或去世,给未成年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在未得到重视或者引导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容易产生叛逆,而走上涉毒违法犯罪的道路。

2.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以及行为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过于简单粗暴,稍有行为偏差则通过打骂解决,缺乏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无法了解子女的想法,从而造成未成年子女更具叛逆心理,严重会出现未成年子女以特殊的方式进行反抗,比如吸毒、打架等违法犯罪行为。

3.不完善的家庭经济文化环境。

家庭经济是否优越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中,由于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未成年子女的管教,取而代之,以优越的物质条件来满足子女,缺失管理但却经济宽裕的未成年子女更容易吸食毒品,走上涉毒犯罪道路。另一方面,贫困的家庭条件,当未成年人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而家长又没有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金钱观,会使未成年人心理失衡,为了满足物质的需求,容易受到涉毒人员的利用,走上贩毒道路。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处于该年龄期的青少年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可塑性大,但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很多学校会把升学率的高低、文化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成败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标准下,往往会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或是比较叛逆的学生不被重视,甚至被学校拒之门外,推向社会,得不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与管理,而流放社会的未成年人更容易被不法分子的利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除此之外,现行的学校教育中,重点在于文化课的教育,而疏于法制教育,很多未成年人无法判断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不正当的,会造成未成年人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社会因素

社会的大环境中,毒祸之影响不容乐观,以陆丰市博社村为例,该村资源贫乏,而制毒带来的暴利,使很多人铤而走险,从事制毒活动。家庭式制毒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式,一个家族中老老少少都参与制造毒品中,给未成年人接触毒品提供了便利条件。除此之外,现行法律上对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不应对走私、运输、制造毒品行为负刑事责任,这也造成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让未成年人从事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活动而不受法律制裁。

四、美国针对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措施

(一)美国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禁毒措施

1.预防青少年饮酒,青少年的酒瘾是吸食毒品的先声,所以美国政府预防青少年饮酒是防止吸食毒品中重要的一环,卫生福利部、教育部、交通部与财政部等政府单位,都将预防青少年滥用酒精当成施政中重要项目。

2.创造安全无药物的学校环境。为此,美国政府通过安全且无药物的学校及社区环境法。

3.美国的药物滥用防制计划是一项由警察担任,进入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反毒宣导的计划,最先在洛杉矶市倡办,后全美仿效推行。此项计划的宣传对象是中、小学生,所用教材除文字部分,尚配有生动的漫画,以吸引学童,整套课程为期17周。5

4.教育子女远离毒品即教导子女防范毒品的知识措施,向毒品说不。美国卫生福利部药物滥用预防办公室出版了父母亲指导手册,以帮助家庭中对吸用毒品的预防。

(二)美国的针对未成年人的戒毒措施

1.社区矫正。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中,针对危害较轻的,会采取社区矫正的方式,对本该受刑事处罚但情节和危害较轻的罪犯采用非刑事方法处理,避免因进入司法程序而引发标签化副作用。社区矫正主要通过庇护之家、儿童辅导中心、青少年咨询中心、家庭治疗方案等措施让青少年犯早日回归社会正道。

2.远离计划。

远离计划是一个美国监狱内以治疗社区为基础的毒品成瘾者戒治计划,是美国政府为了下层吸毒犯所设计的毒瘾治疗计划模型。6它分为导向阶段、主要治疗阶段、重返阶段三个阶段。并分为四个步骤。一是确定受刑人参加计划的意愿;二是调运阶段;三是强化治疗;四是假释委员会的审核。

3.唤醒计划。

这项计划包括90天的住宿处遇,及一年的继续监督观察,由一组受过特殊训练的药物滥用处遇从业人员及矫治安全官负责监督,目的是使参与戒治者复归社会后能成为有用的人。7

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立法,从源头上杜绝未成年人毒品犯罪

依法治毒就应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惩治毒品犯罪。立法是防止青少年涉毒犯罪的关键,我国现行的立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体现了教育、挽救的原则,该原则在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对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作出区别对待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有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不完善,让未成年人进行涉毒犯罪,而免于刑事处罚。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立法,对利用自身的年龄优势恶意进行多次涉毒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将不再宽恕,应严格惩治;对利用未成年人进行涉毒犯罪的、教唆未成年人吸食毒品、出售毒品、提供场所的犯罪分子,应加重处罚。除此之外,立法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控制,限制未成年人单独出入娱乐场所,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游戏机室、舞厅、KTV等场所进行毒品交易活动,对违反规定的娱乐场所予以行政处罚。

(二)加强教育,普及有关毒品的常识,提高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

很多未成年人对毒品的危害一无所知或只是略知一二,这是导致未成年人吸毒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加大对毒品危害的宣传,通过媒体、学校、家庭、社区等全方位的禁毒宣传,普及毒品基本知识,让未成年人了解毒品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的危害,从而主动避开毒品,减少毒品现象的产生。首先,社区加强禁毒宣传,做好对未成年人的禁毒宣传教育,向青少年普及毒品的有关知识:毒品的识别、种类、吸毒的危害等。其次,借鉴美国的“美国的药物滥用防制计划”把禁毒工作渗透到学校中,在学校可以设置禁毒课程,让学生更系统、科学地学习有关毒品的知识。最后,家庭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环境,在家庭中建立起禁毒防线,无疑对防止青少年染毒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由政府部门向家庭发放《父母亲指导手册》,规范性指导父母应注意未成年子女的交友情况,一旦发现孩子所交的朋友中有行为不良者甚至吸毒者,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拒绝与其来往,随时提醒其远离毒品。一旦发现孩子有嗜烟、嗜酒、无心学习时,应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必要时求助学校、社区共同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改掉不良恶习。父母应洁身自好,给子女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行为引导孩子拒绝毒品。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适合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首先,通过净化媒介,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文化创作,着力打造一批深受未成年人喜爱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等文化艺术精品。其次,加强未成年人文化活动阵地和设施建设。不断挖掘现有文化阵地和设施的潜力,努力开辟青少年文化活动场地。探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青少年活动场所、学校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新机制,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最后,提高未成年的文化素养,开展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等各种文化活动,丰富未成年人文化生活,提高其艺术欣赏水平。

(四)完善戒毒体系,建立有效的戒毒机制

戒毒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从中央到地方、从打击到预防、从治疗到救助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立一种完整的工作体系。首先,要建立政府领导下由公安部门对毒品的种、制、贩、吸的打击、卫生部门的治疗与康复、司法行政系统的监管、宣传部门的教育预防、民政部门的帮扶救助、社会保障部门的基本保障、社会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其次,规范戒毒机构。目前我国的戒毒场所存在经费不足造成戒毒设备、技术落后,管理比较混乱,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规模小等不足之处,因此,需要政府在制度、机构设置、经费支出、宣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戒毒所不仅仅是一个关押吸毒人员的场所,对于未成年吸毒人员来说,戒毒所还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一所特殊的康复中心,在戒毒所,除了要戒除吸毒者的毒瘾,还要矫正他们扭曲的人格,帮助他们重塑积极健康的人生。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社区矫正机制,要建立一种适合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的戒毒场所,配备专业的人员,对涉毒未成年人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让青少年犯早日回归社会正道。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社会机构参与戒毒服务中。鼓励成立民间的戒毒场所,但需要规范其管理,无论从人员配备,还是收费标准等都应进行严格的规范,可以借鉴美国采用的“按效果付费“的机制,以戒毒成果做为付费的标准,鼓励戒毒机构创新戒毒方法。

(五)对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应予更多的关心及司法关怀,让其更好的回归社会生活中

1.对审理未成年人犯罪中采用“少年庭”和“圆桌审判”的刑事审判模式。经过“圆桌”这种平等、亲和的仪式化运作,司法关怀人性、教育感化的功能才能最终凸显出来。为未成年犯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缓和的庭审环境,不仅如此,家庭式的圆桌审判将情与法融合在一起,还能起到积极的法庭教育功能。

2.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这项措施体现了司法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法治人性化精神,是法治与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未成年人“前科”的存在,会对其自身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他们回归社会,重新做人。毕竟,很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具有偶然性,多半是在不良环境和不快遭遇下,因一念之差而误入歧途的。其中不仅有他们个人的责任,还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氛围的不良影响等。因而,因“一念之差”失足而让他们背上一生的沉重包袱,不符合人道主义和法制人性化的精神。因为法律本义是拯救一个人,而不是毁灭一个人;法律制度虽冷酷无情,但人性化执法是有温度的,只有不断提升其温度,才能温暖未成年人犯的心。8

现今,我国的未成年人毒品违法犯罪的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毒品犯罪防范,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大问题,我们有责任去采取更多的手段来遏制这个毒瘤的生长,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也有责任去构建一片纯净的天空,让本该是成长在阳光下的花季少年,享受属于他们的灿烂人生。

 

1韦秋桂.浅谈未成年人涉毒案件. http://gx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69178. 2015-5-10.

2李云昭.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危害和预防[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3同②

4杨东平.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http://www.jyb.cn/china/gnxw/201504/t20150422_619774.html. 2015-5-10.

5高英东.美国对毒品犯罪的惩治与防范[J].社会. http://www.jhak.com/jlzm/dpfzyj/2013-05/01/content_8438.html. 2015-5-9.

6同⑤

7同⑤

8浙江省检察院等12个部门联合出台《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对于犯罪时不满18周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于刑事处罚的未成年被告人,相关机关封存其犯罪记录,其在入学、复学、升学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受同等待遇。
来源:广东法院网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