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简报
曝光老赖,须防“边际效应”
作者:宜县人民法院 朱晶晶  发布时间:2016-07-13 10:00:16 打印 字号: | |
  新余法院网讯 自2013年最高院出台《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若干规定》后,通过网络、报纸、公告栏等媒介将失信被执行人的名字、照片、住址等身份信息公布于众,成为惩戒老赖的一大利器。近日,一则榆林中院公布的老赖照片中竟有一张小学生照片的新闻引起了舆论的风潮,抛开是非本身,公众的围观其实也是对法院曝光老赖这项工作的鞭挞,饱含了人们对于这项工作抱有的期待。诚然,将老赖的身份信息公布于众,这样的“道德审判”确实能形成某种程度上“舆论通缉”的效果,尤其是在这一做法初期实施之际,往往会给老赖造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心理压力,倒逼老赖履行法定义务。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曝光老赖并不是解决老赖问题的“终极武器”,当“过街的老鼠”越来越多,也许会成变成司空见惯,是否会继续遭遇“人人喊打”的窘况,就成了不得不考量的现实问题。曝光老赖,也会遭遇“边际效应”,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所谓“边际效应”,是指人的情感兴趣会随着对某一事物的接触次数的增多而递减,人们对曝光老赖的关注也逃不开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当曝光的次数越来越多,被曝光的人越来越多,围观的群众可能反而会越来越少,自然对老赖的威慑力也会随之下降。

  边际效应的存在,不仅会让曝光老赖的实际效果逐渐下降,它还有着更大的潜在危害,更加需要引起警惕。当我们对某一失信被执行人采取曝光措施却没有起到威慑效果后,申请人对这种做法的期待将会落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不仅会让他对这一做法产生质疑,还会让他产生法院拿老赖没有招了的误解,从而对司法的威信力也产生质疑。一个人的质疑固然不足挂齿,但随着曝光老赖的纵向推进,以及边际效应的存在,这样的状况必然只增不减,这将导致司法公信力的整体受损,反过来又会弱化曝光老赖的实际效应,强化曝光老赖的边际效应,形成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

  然而,并不能因为存在“边际效应”我们就抛弃这一做法,相反,在认识到这一固有缺陷后,我们需要做的反而应该是去完善它。既然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接触次数增多之后,会逐渐趋于冷漠,那么我们在曝光老赖的时候,为什么不考虑多次切换曝光地点,创新曝光形式,丰富曝光内容,从而保持围观群众的新鲜感呢。比如在法院公告栏公布一段时间后,可不可以考虑到广场、车站等地展示?用图片展示外,能否考虑配上播音?能不能充分利用现在的朋友圈、公众号等自媒体?展示的内容敢不敢做进一步大胆的尝试,比如将老赖欠账以及赖账的过程描述的更加丰富而生动?可否可以开通悬赏举报热线,将曝光老赖的效用延伸?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大胆去尝试,才能让曝光时刻成为威慑老赖的利剑。

  但是,我们更应当清醒的看到,曝光老赖始终只能作为打击老赖现象的辅助手段,是治标而非治本,不能对此过度依赖。治理老赖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强化“黑名单”制度的威力。只有当社会诚信体系趋于完善,将老赖纳入“黑名单”才能真正让老赖寸步难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赖难治的问题,这一步也许就在不就的将来,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