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手记
弘扬井冈山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作者:新余市中级法院 曾迪  发布时间:2016-06-30 10:36:07 打印 字号: | |
  为更好践行 “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感悟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战斗历程,身临其境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干警,我于6.24-6.26赴井冈山开展为期三天的“坚定理想信念”实践培训。                                    

  此间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怀着一颗崇敬、虔诚的心向井冈山出发。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每靠近目的地一分,我对此行更多了几分期待。在小学课本中学习过的《朱德的扁担》依然清晰,课本上那幅井冈山会师图逐渐浮现在眼前,我的心不由得激动起来。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导游的引导下,开始了我们的红色之旅。我们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了茨坪,红军第四军医院,黄洋界哨口等,同时领略了井冈山巍峨雄伟的山色风光。

   在红军第四军医院遗址,我们聆听了张子清师长献盐的动人故事。当年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红军师长张子清在一次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期间,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张师长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而把那一包包盐都藏在铺底下。当1928年底,根据地食盐已完全断绝,伤员们已没有一点食盐用的时候,他把所藏的那一包包食盐都捐给那些急需食盐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而他自己的伤口因没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溃烂,最后在井冈山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张师长献盐的动人事迹,至今还在井冈山人民中传颂。

   在黄洋界,我们踏上历史的战场。黄洋界地处茨坪北面的要隘,坡陡路狭,地势险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后,把黄洋界作为重要设防五大哨口之一,修了工事。1928年,红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依托黄洋界哨口工事,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四个团的进犯之敌,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如今,雕刻着“黄洋界上炮声隆”字样的石刻,以及依稀可见的战壕,放佛带我们回到了先烈们浴血杀敌的战场,耳边响起连绵的厮杀声、炮火声。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们向长眠在这里的革命烈士鞠躬并献上花圈。“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战士宋任穷题写的。在陵园纪念堂大门正上方,是彭真为纪念堂题写的“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上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贴金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全国死难烈士题写的。下面摆放着国家领导人视察井冈山时,缅怀先烈敬献的花圈以及社会各界敬献的花篮。吊唁大厅的四周墙面由黑色大理石镶成,显得庄严肃穆。上面镌刻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里有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周边的7个县市烈士名录,共有15000多位。据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有4万多人,还有许许多多的烈士没有留下姓名。沿着陵园的小路,来到了井冈山碑林。顺山而上,一共陈列有139块精湛的书法碑刻。其中,我们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五任院长江华所题的“革命摇篮”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继续往前是井冈山雕塑园,青松翠柏间耸立着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先辈的19尊雕像。在园门的左、右两侧是袁文才、王佐的雕像,听到错杀两位烈士的故事,我们的心情特别沉重。

   在井冈山,我深深地感触到了革命前辈、革命先烈,在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走过的艰苦卓绝的路,这里承载着他们的辉煌,铭刻着他们的荣耀,记载着他们的光荣!今天的新中国—-就是他们以满腔的热血、以生命的代价所夺取的胜利!

   通过此次“坚定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教育之行,我亲身感受到战争年代的艰苦与惨烈,深感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对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感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于胜利,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井冈山精神,并结合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公正司法,把井冈山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真正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合格法官。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