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创作的本相与面相——评何海波《法学论文写作》
作者: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邓俊明 发布时间:2016-01-12 15:58:20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法学论文写作》一书由何海波教授写作,何海波系浙江天台人,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即何教授本人并非专门研究法学论文写作、司法文书写作的专家,只是结合自己论文写作过程的心路历程和指导学生论文写作发现不少问题,盖以以专著形式专门性、统一性回应和解答。
《法学论文写作》一书总共分为选题、文献、调查、论证、部分(内容、结构)、行文和伦理等七个讲义,基本涵盖了论文从选题、构思到资料查找、文献追溯、分析调查技术及章节、排版和学术伦理等各个方面。何海波教授毕竟是从事法律学术的理论专家而且又在中国顶级社科刊物——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从事过编辑工作,因而本文的写作,可以说其占据了天时、地理优势。全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与其说是一本专著,不如说是叙述其本人法学论文写作的心得和故事,像一杯清酒,娓娓道来,苦涩而不乏甘甜。苦涩的是选题的精雕细琢,资料查找的翻山越岭;甘甜是一段段的思考变成铅字问徜徉在浩瀚的理论法学之海,一篇篇智慧结晶般的论文矗立在各大顶级法学刊物上。
法学论文创作的本相是什么?面相又如何?全书以界定法律帝国的疆域为基准,以论文写作的逻辑上思路展开,既有作者自身的亲身感悟与实践,亦有域外实例作引证,围绕着法律的基准,有作者自身的身体力行,也有从观察者的视角,结合其曾经的编辑经历,对如何修改、完善论文,注意学术伦理、论文格式等。何海波教授早年在法律实务部门锻炼过,因而其写作很接地气,更多的是追踪在线法律实务和疑难问题,对实务部门的问题和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学术关怀,给予理论提炼、文献回应、经验总结,而不是无病呻吟或纯粹的法律翻译专家。
笔者综览全书后对如何写作依然一知半解,茫然无神,但对文献检索方法、实证调查技术却有所思,有所想。笔者更关心的是作者在附录后列举的相关参考文献和学术规范资料,有兴趣想一一买来读下去。当然如若何教授不严谨治学,引文有出处,笔者还真不知道浩瀚文献中,法学论文写作的文献其实也不少,何教授在书中也引用了不少,可见学术伦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学论文创作的本相是基于勤奋的思考,源于文献分析的艰辛,实证调查的耕耘和智慧火花的碰撞。法学论文写作的面相似乎是围绕着法律、关注着学术、关怀写作的方法,其实不然。每一篇法学论文背后都是接地气的思考,对法律实务疑难问题的理论回应,对法律实务经验的总结、提升和凝练。斯如此,方能让言之有物,方能具有价值独立,流传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