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作者:王文学 发布时间:2015-12-18 11:32:55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80后”,有梦不怕晚
策划:艳子
80岁,就是一杯陈酒,冽而绵;一壶浓茶,爽而甘;一瓣老姜,辣而烈;一棵苍松,郁而翠。岁月又算得了什么?本期人物介绍的这些“80后”,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80岁,依然老有所用,不叹老,不讳老,有梦不怕晚!
“青蒿素之母”——她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安排,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社会。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
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其间,“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打开了成功之门。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三无教授”——生活中保持粗线条
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2011年9月23日,她荣获了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2011年度拉斯克奖。她的故事和她的名字一样,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很快在她的家乡浙江宁波传开。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说起屠呦呦,陈效中说起了几件趣事:“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
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无数精力。
科研之花——开得辉煌大气
绝大多数国人几天前还颇感陌生的屠呦呦,能在40年前发现青蒿素,如有人所言,确实带有某种偶然性;但很显然,这种偶然之中有着一种必然——这个“必然”就是艰苦的试验、千百次的试错。
但有关青蒿素的发明一直饱受争议。2009年,屠呦呦发表了由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后,同样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曾撰文称:这本书是为了宣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屠呦呦的功劳而写的,并不是为了介绍青蒿素而写。全球最大的、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的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说:“屠呦呦创造了用乙醚来制取青蒿素的方法,这是最原创最重要的发现。后来对青蒿的研究贡献也很多,但都是‘锦上添花’。”
有记者称赞屠呦呦是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花,历经40年的风霜雪雨,这朵花终于彻底绽放了,这朵花开得不易,开得艰难,也开得辉煌、大气,给国人争光、给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