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简报
宝剑锋从磨砺出
——分宜县法院多举措练就青年法官本领提升司法为民水平
作者:分宜县人民法院 黄婷  发布时间:2015-07-31 08:29:33 打印 字号: | |
  新余法院网讯 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涌入,青年法官已然占据了法官队伍的半壁江山,并日益成为司法审判的中坚力量。以分宜县法院为例,该院在编在岗干警为72人,其中青年干警人数为36人,占到干警总数的50%;全院一线办案干警为42人,而其中一线办案青年干警为27人,占到办案干警总数的64.3%;与此同时,该院2014年以来办结案件总数为3091件,其中青年法官办结案件2246件,占结案总数的72.7%。因此,青年法官的职业操守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该院的司法工作水平,关系到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分宜县法院积极把青年法官队伍建设纳入法院工作的重心,通过制定各项制度、打造多项行之有效的机制,不断强化青年法官为民司法的本领,进而夯实基层法院化解群众纠纷、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基石。

  “政治教育”正衣冠笃信念。该院始终牢抓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坚持每周组织全院干警,尤其是青年法官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以进一步坚定青年法官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该院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定期为青年法官讲党课,通过开设“先进典型学习课堂”,用焦裕禄、龚全珍、姜霜菊、邹碧华等一位位先进模范、一件件感人事迹和诸多优秀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品格,时刻鼓舞青年法官立足本职、服务群众的昂扬斗志;用一例例“失足”党员干部的深刻教训,组织引导青年法官牢记各项廉洁自律规定,恪守道德“底线”和纪律“红线”,通过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要求青年法官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抵制“四风”,时刻牢记最高人民法院法院“五个严禁”的规定。尤其是在当前司法改革大背景下,更要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一工作宗旨的指引下,在“邹碧华精神”的引领下,用一次次公正的法律实践,让公正司法的阳关温暖每一个人的胸膛,争做社会公平正义的忠实捍卫者。2014年以来,该院共为青年法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78次,组织青年法官观看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好干部纪录片11次,观看违纪违法警示教育片7次,积极引导青年法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司法实践中恪尽职守,公正司法。

  “道德讲堂”修身心养性情。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知“修身”乃是大前提,只有把自身德行修好了,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服务人民。正如视屏《德不配位》中所说:“只有一个人的自我不断地减少,降低,才能断恶行善,才能广结善缘,才能众缘和合”“一切都不从自身考虑,不从自我出发,都是为了别人,这才是德的最高体现”。一直以来,该院紧紧围绕“德”,教育广大干警尤其是青年法官要修身养性,积善行德,以公平公正的司法实践体恤百姓疾苦,用及时高效的司法切实维护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今年5月8日,该院党组书记、院长胡平亲自为青年法官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讲堂”,他带领青年法官认真观看了《德不配位》《百善孝为先》等德教视屏,要求全院干警在抓好日常审判工作的同时,不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法学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还应该抓好品德的修养。他教育全院干警要细细品味视屏中的每一句话,深刻领悟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要求干警处处从他人利益出发、从大局出发,才能建立德行,才能实现“德能配位”,才能更好地司法为民。据悉,为营造良好的德教氛围,时刻督促青年法官修身养性,该院积极创新“道德讲堂”模式,打破集中在会议室学习的传统做法,通过在干警微信群分享各类德教视屏或文章,让青年法官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心养性情,争做人民满意好法官。

  “法官导师”传帮带强业务。为保证审判队伍的整体素质,防止法官业务能力的断层和“青黄不接”,该院积极开启“法官导师”模式,专门从全院72名在岗法官中选出15位资深法官,与青年法官建立“一带三”导师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资深法官、审判骨干、先进典型、业务尖子的“传帮带”作用。法官“导师们”通过言传身教、个案指导、系统指点的方式,帮助青年法官既学习了审判业务知识,又学到了群众工作经验,努力将青年法官培养成司法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多面手。同时,为使青年法官各项业务能力均衡发展,全面学习法院各项业务知识,该院积极推出“疑难案例专题讲座”,对青年法官提出的业务难题进行分门别类,每月至少安排一位理论深厚、经验丰富的法官为全体干警进行专题讲课,深入剖析案件,阐明司法审判理念,理清裁判思路,并对新的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详细说明,全面提升青年法官的法律思维和业务水平。该院在开展“法官导师”传帮带中,教育青年法官既要学习法官前辈的业务知识,更应该学习他们勤勉踏实、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鼓励年轻干警将有限的青春奉献到无限的司法事业中去,用敬民为民爱民之心,踏踏实实办案,一心一意解忧。截至到目前,在传帮带的作用下,该院一线办案的青年法官中已有21人取得助理审判员以上资格,具备了独立办案能力,并逐渐成为所在业务庭室的办案骨干。

  “一线锻炼”接地气入乡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获得真知的最好途径。青年法官虽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但却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对县域内各地的风土人情不甚了解。如该院36名青年法官中,有27人是外地户籍,占到青年法官的75%,即便有本地户籍的9名法官中,也因长期求学,缺乏社会经历,对各乡镇的民俗也不是很了解。因此,该院要求每一位新录用青年法官必须到立案窗户、到人民法庭、到审判一线、到执行一线学习和锻炼,让他们接触更多的群众纠纷,直观了解百姓的期待与诉求,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掌握本地方言,从而尽快提升青年法官调处矛盾的能力。该院青年法官在走村入户中,在与群众接触中,积累办案经验,学会将法律知识与风土人情相结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宽纠纷解决渠道,构建多元化矛盾解决机制,不断提升群众工作满意度。据悉,自2011年以来,该院组织青年法官开展巡回法庭960件,组织青年法官开展送法下乡、进社区、进厂矿、进学校40余次,组织青年法官在县域范围内开展大走访共走访群众2300余户,安排20名青年法官到挂点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民情家访,同时为26名青年党员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制度,让26户农村贫困家庭有了一位“法官亲人”。所有这些活动,让青年法官近距离了解县域风土人情,为提升其办案本领创造了广阔的舞台。

  “组织关爱”解心结去忧虑。多年来,该院党组一直致力于为全院干警打造“温暖大家庭”,尤其为青年法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他们可以安下心来工作,同时也吸引更多地青年才俊涌向分宜,为县域法治建设添钻加瓦。该院专门为单身外地法官精心安排了免费的住宿环境,配置了空调、热水器等,妥善为其安排一日三餐,为青年法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可以放心工作。同时,在青年法官积极工作的同时,该院还主动为单身法官们张罗起“终身大事”,由该院妇委会牵头,与其他兄弟单位开展单身联谊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不仅如此,该院党组特别关心青年干警的家庭生活情况,及时了解青年法官的困难,并主动出面解决。如该院有三名青年法官的配偶在外地,两地分居的生活为其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困扰,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该院党组了解情况后,主动承担起该项任务,通过多番沟通与协调,不遗余力地将三位青年法官的家属调回分宜,实现了家庭团聚,为其解决了多年的忧愁。据悉,该院通过一系列无微不至的关爱举措,帮助青年法官解决了诸多家庭、工作难题,让他们可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身到司法服务中去,为该院各项工作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成绩。

  “文化建设”凝人心激斗志。来到分宜法院,扑面而来的浓厚文化气息,让青年法官的笑容更多、干劲更足。该院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锻造干警队伍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原有的篮球、乒乓球、摄影等兴趣小组的基础上,该院于2012年率先在全国法院系统内引入法官乐队建设,成为了该院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同时也是该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该院根据各乐器的特点和干警性别年龄结构,将全院干警分成小提琴、二胡、架子鼓、小号、中号、长笛、古筝、电吉他等多个兴趣学习小组,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按照音乐教程每周对干警进行全面授课。同时,为提高干警学习的积极性和急迫性,督促干警珍惜学习机会,定期对干警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建立严格的奖惩激励机制,以确保乐器培训班既收获乐趣,活跃干警文化生活,又收到实效。自乐器培训班开班以来,干警的业余时间被充分地利用起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营造了健康积极的“八小时外生活”,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升了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工作激情更加高昂,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对待群众工作更加细心,更有耐心。同时,该院还积极组织健美操等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干警生活,增强了青年法官的体魄。据悉,近年来,该院文化建设硕果累累,2012年6月,该院青年法官参加县健身操大赛荣获三等奖;2014年9月,该院全体干警参加县歌咏比赛荣获二等奖;2014年新春伊始,该院在县影视演播中心成功举办专场文化建设成果展;2015年6月,该院又凭着集体跳《小苹果》在全市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正是这一系列的举措,让该院的青年法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法治分宜建设当中,创造了调解率居全省前列的可喜成绩,坚定了青年法官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也让该院不断荣获“全省优秀法院”、“省级青年文明号”、“全省公众满意政法单位”等各项荣誉,赢得了辖区群众的纷纷点赞。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