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苏琼断案的启示
作者:辽宁高院 发布时间:2015-04-18 12:56:15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南北朝的苏琼,可谓大名鼎鼎,“苏琼悬瓜”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他曾任南清河太守多年,为官清明,廉洁自守,从未受赠,连瓜果等都一概拒绝。
郡中有个叫赵颍的人,官至乐陵太守,八十多岁辞官归家。一天,他捧着两只刚摘的瓜,亲自送到苏琼家里。赵颍仗着自己年纪大,竭力请求苏琼收留,于是苏琼把瓜留下,但不切开,悬于房梁之上。人们听说苏琼接受了赵颍馈赠的瓜,也想赠送一些新摘的瓜果,可来到苏琼家门前,得知赵颍送的瓜仍悬在房梁那儿,便都相视离去。
苏琼断案的故事同样精彩。《北齐书》“苏琼传”载:“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从人莫不洒泣。普明兄弟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说的是,有个名叫乙普明的百姓,兄弟俩争夺土地,多年没有裁决。都各自寻找证人,竟有一百多个。苏琼把乙普明兄弟叫来,告诉众人说:“天下难以得到的是兄弟,容易得到的是土地。如果让你们得到了土地而失去了兄弟情谊,怎么样呢?”说着便掉下了眼泪,那些证人也无不哭泣,乙普明兄弟两个叩了头,请求到外面去再想一想,终于和解了,分开了十年的兄弟,仍旧又一同住了。
仅就史料粗略分析,苏琼断案有两大特点:
一是视表见里抓关键。乙普明兄弟俩,争议的是土地,伤害的是亲情。苏琼没有就事论事,在争议的土地多少、大小、肥瘦上打转转,而是紧紧围绕孝悌、悌敬等精神层面做文章,加以引导规劝。孝悌,回报父母的爱;悌敬,兄弟姊妹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
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孔子更是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是人性光辉的爱。孝、悌,加上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德育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可以说,“孝悌”是封建时代维持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基本道德力量。苏琼抓住孝悌、悌敬来说事,激发人所固有的天地良心,使乙普明兄弟顿悔,意识到兄弟情谊不能终绝,终于和好如初。
二是带着感情做工作。苏琼说到情深处,自己先受感动潸然泪下,进而随来的众多证人也都感动得流了泪。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争议的当事人面对此情此景,怎么能无动于衷!
可以说,苏琼断案的经验,拿到今天来照样好使。法官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尤其是民商事类案件的调解工作,当然要抓关键抓实质抓要害,弄清楚争议的焦点所在,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做思想说服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细心理出每个案件的关节点,特别是当事人的心思所在,千万不能被复杂纷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带着浓浓的感情去做工作,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前提是要先把自己说服,对将要向当事人强调的事理,充满信心和诚意,不仅道理上要能征服人,感情上也要全神贯注,包括运用将心比心法、换位思考法、两害权衡法等多种谈话技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有人会说,以苏琼断案为例,古人尚重兄弟情谊,受到孝道等诸多道德规范的约束,似乎做起诉讼案件的调解工作来要容易得多。而当今的人们在个人利益面前,好像没有什么禁忌,无所谓受什么约束,抓到手里就是好的,做好案件的调解工作真的是很难很难。
不错,眼下个别人的道德观念严重缺失,视钱如命,唯利是图,确实会给法官做调解工作增添不少麻烦。但这也正是法院和法官的价值所在,通过艰苦细致的调解工作,使案件的当事人,在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能够和解,握手言欢。这不就是在为全民道德观念的重塑、法治意识的强化一点一滴地做贡献吗!
至于工作的难度肯定是有的,为此,今天的法官,恐怕要比古代的同行们更加刻苦更加努力才成。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今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比以前好很多,信息化、现代化都达到如此程度了,可供学习借鉴的东西随手拈来,只要尽职尽责用心给力,法官们做起案件当事人的调解工作来,定会精彩纷呈硕果累累。古人如地下有知,也会频频“点赞”的。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