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缘份和梦想
作者:武汉中院 杨凯 发布时间:2014-11-28 22:13:20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每当听到全省和全国学术讨论会的信息,我就仿佛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来了!沐浴在春天的气息和温暖里,我心悸动,依然期盼着缘份,依然怀揣着梦想,依然希冀一个浪漫的约会,那约会是全省法院系统的学术讨论会,那缘分是学术的缘份,那梦想是学术的梦想。弹指一挥间,十年光阴如梭似箭般悄然过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可能只是滔滔大河中的一滴水,而对于如梦的人生,十年光景却需要好好玩味和思考,因为沧桑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对于一个草根法官,十年寻梦,不是康桥亦非小曼;十年求索,不是权力亦非利益;十年思辨和追求,是学者的社会责任,是法官的应用法学,是雁过留声的惊鸿一瞥,是学术的缘份和梦想!
说到缘份,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禅说:“缘是命,命是缘。”“缘如风,风不定。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缘分难求。茫茫人海,浮华世界,多少人真正能寻觅到自己最完美的归属,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过中错失了最好的机缘。或者又有多少人有正确的选择却站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有时缘去缘留只在一念之间。2001年第一次参加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就是在一念之间决定的,这一念之间就注定了我与年届二十的全省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结下了十年的不解之缘。每一年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情景我都记忆犹新,每一篇论文的题目和创新点也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每一次参加学术讨论会认识的良师益友也都如影随形。这缘分不是诗,但它比诗更浪漫,这缘分不是酒,但它比酒更醇久。回想起我与学术讨论会这十年的缘,真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曾记得当年在江夏区金口人民法庭繁忙审判工作之余匆匆写成的第一篇非常粗糙的“学术论文”,不想竟然碰巧被武汉中院选中推荐到省院参加学术论文改稿会,大热天的参加全省法院学术改稿会的作者们浩浩荡荡来到黄陂木兰山避暑改稿,却因停电忍受不了汗流浃背的辛苦而转移到东湖之滨的电力培训宾馆躲进空调房里继续。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古人“更使襟灵憎市井,足知缘分在云山”诗句中的现代版新意了。
当年的改稿方式很特别,开始没有请专家教授辅导,就是作者们按照论文的大致内容编成小组集体讨论改稿,大家只准提批评意见不能表扬,只准说坏话不准说好话。记得我与宜昌、襄樊、荆州中院的作者们分到一个组,我的论文在小组集体修改时被十几个作者们批得体无完肤、错漏百出。除了观点新颖、大胆、有创意之外,竟然没有一处优点,一本笔记本记完了还记不下大家说的修改意见,“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民谚果然名不虚传。当时看到大家的论文都写得比我好,尤其是看到黄冈中院曾经得过几次全国大奖的大才子王纳新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我真有点想打退堂鼓的念头,但倔强和好胜的个性又促使我必须坚持下去,而且产生了一定要超过他们的念头,这一念之间真的就注定了我与学术讨论会十年的缘份。回想当年的那一念之间,就好比古诗“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杨花燕子争”的意境。
不服输的念头驱使我把大家的修改意见全部认真地梳理和整合了一遍,然后对照进行修改了一遍,确实发现大家讲得有道理,确实发现论文有这样和那样的诸多问题,确实发现我和王纳新等优秀作者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由于没有学术参考资料,我一咬牙除了留乘坐公交车回家必须的五元钱车费之外,掏空了身上所有的钱去法律书店买了一大堆的相关专著和资料来参考修改论文,当时我与汉阳法院的余力进住在一个房间,这小子是中南政法齐文远教授的弟子,学刑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看到我买回的这么多书和资料,感叹到:“我在中南读三年硕士也没有你舍得买这么多书!”我和余硕士在东湖之滨的房间里扎扎实实住了十五天,除了按时尽情享用省院业大(现为法官学院)提供的自助餐之外,我们没有兴趣看东湖的美景,而是在论文修改中追寻学术的美景,我们俩相互鼓励和监督,相互提意见反复修改,各自把自己的论文认真修改了几十遍。改稿会结束时我们是最后离开的两个,当时竟像“伯牙与子期”一样难舍难分,以学术论文为共同旨趣,情投意合的缘份使我们成为了终身的挚友。
这次改稿会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经过几十遍的修改,我的论文已经很接近王纳新大才子的水准了,但我并没有满足改稿会修改的成绩,因为,我要的结果不是赶上王纳新,而是超越他。改稿会结束时,时任省高院副院长的吕忠梅教授就学术论文写作集中进行了讲解,我发挥曾经是优秀书记员的特长把教授讲的精髓全部记录下来,回到法庭,对照着学术大家的指点迷津,又将这篇论文再次修改了十遍。“功夫不亏人”,论文再次提交到省院学术论文评委会评选时,果然被选中参加全国法院系统的学术讨论会。在选中到全国参会之前还有个插曲,由于我的论文观点原创性太强、观点过于大胆和新颖而引起评委们的争论,有的评委担心最高院的评委不能接受新观点建议这篇论文不送全国参会,当时的评委之一刑庭王庭长则坚持说:“这篇论文肯定会得奖,千万不要漏了这条大鱼!”当年业大的王校长、熊校长和黄校长三位领导犹豫再三,以不算名额附带报送的形式送到国家法官学院,没想到这篇论文居然在全国得了个二等奖。这错打错成的缘份使我籍此获得学术的勇气觅得精神的乐土。
随湖北法官进修学院原吕忠梅院长、黄建国庭长和李小菊副院长到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时,我不仅有幸结识了陈光中教授和江伟教授这样的法学大家,而且见识了全国法院系统专注学术研究的法官同仁们的高水平。当年一等奖得主王铁岭的论文看似一位得道老者所写,见到作者本人时竟是一位比我小许多的女孩子,而且与我同出师门,让我这个来自最低基层人民法庭的“井底之蛙”着实体验了汗颜一词的含义。从此,我把超越湖北才子的目标改为超越全国才子,一定要得个全国一等奖。会后无论是到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灵隐寺,还是绍兴的鲁迅三味书屋、陆游的故居、王羲之的洗笔池,亦或是香火旺盛的普陀山,我都在默默许下一个心愿:一定要得全国一等奖。
这个心愿像佛前的香火一样燃烧着我的激情和梦想,寻着这个佛前的缘起,寻着这个美好的心愿和梦想,我坚持年年参加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坚持写了一篇又一篇有原创性的论文,连续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连续五年获得二等奖以上的奖项,2005年终于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改变了湖北法院连续八年没有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得一等奖的状况。当年许下的心愿实现了,我这样一个出生草根、植根基层、没有受过专门的法学教育、半路出家从事法律职业的论文作者,最大的感悟就是对缘份的虔诚和期盼。佛教思想中的缘份就是因果循环,宿孽总因缘。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每个想法都会相应的产生一个业力。业力有善恶之分,每一个业力都会对人产生一个影响,这就是因果报应,因此,缘份不外是你与某个人的业力所带来的结果罢了。道家思想里的缘份有“性分”和“时遇”之说。“性分”就是人的天性,个人的品行;“时遇”是后天的机遇和时间。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目标和“性分”做着自己的事,但社会中的人每个人所做的事都会对别人有影响。而许多他者的影响结合到一个人身上,就成为了对这个人的机遇。每个人都既是靶子,又是射箭者;每一个人既会成为别人的目标,也可以自己选择目标。缘分是人平等精神的体现,它要求有缘人地撇开地位、等级、学历、财富等世俗观念,超然物外地共同创造美好的精神境界。
缘分是属于精神领域的,它总是想超脱凡尘,维系自己情有独钟的精神境界,但它又不得不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世俗偏见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有时是很剧烈的,有的人甚至因此而遭到毁灭性的精神打击。在寻梦的过程中,我也经历过艰难险阻、险象环生和情感纠结,经历过后我觉得都是缘份使然!因缘生情,随着十年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诗化的学术缘分尤其值得我去倍加珍惜。我可以一无所有、穷困潦倒,但我有了遮风蔽雨的学术情缘和精神家园。每当我感悟缘份时,总有精神家园的情结。在全省学术讨论会上总有游子回乡的温暖,有伯牙子期的志同道合,有千里马遇伯乐的快慰和欢愉。
说到梦想,大家都会自然吟出苏东坡“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诗句,都会想起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有梦想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追寻梦想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大家都曾怀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美好梦想,或许梦已醒来,或许正在追寻,借此机缘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的学术梦想。还是在读中学时,我就对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来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印象非常深刻,并梦想将来治学一定要经历这三种境界。长期以来,这三种学术的境界为历代的文人骚客所津津乐道,成为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的心就为其中所蕴涵有益的治学之道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深深感动!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从那时起,我就梦想:将来一定要经历这三种学术境界。这个美丽的梦想伴随着我走过了十年学术讨论会的人生之旅。十年磨砺成就的是一种对应用法学学术研究的热爱和信仰,我感觉写作应用法学学术论文的过程并非劳累和辛苦,而是一种真实的快乐和幸福感。经过十年倾心学术的清苦与艰辛历程,学术实际上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门生活的艺术!在一天天的平凡审判工作之中,在美好的梦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我用心用情细细品味了学术梦想的艰辛与美好。十载春秋的历炼,逐渐褪去了浮躁虚华与稚气,慢慢沉淀了知性和理性内涵,悄悄成就了一份超然淡泊的岁月沧桑气质。
十年来,由于学术的缘份使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术已经成为我今后的人生方向和精神寄托,在清苦和孤独的学术探索过程中,我也一次次享受了学术盛宴带来的美好、喜悦和幸福。十年来共计得了13项全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于2008年获得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二十年来仅仅只有5名获奖者的学术成就特别贡献金奖。除了学术论文年年获奖之外,我还陆续在《法学评论》、《法商研究》、《行政法研究》、《法律适用》、《人民司法》等核心期刊和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20余篇论文,在法律出版社和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2部,参与编写教材6部,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市级调研课题10项,参与最高法院起草各项司法解释的专题调研11次,已经发表和出版的各种应用法学学术研究成果合计500余万字。2003年还作为优秀法官从基层法院遴选到武汉中院工作。学术梦想改变了我的生活,学术梦想丰富了我的生活,学术梦想也拓展了我的生活。
光阴似箭,逝者如斯,十年沧桑,学术梦想使我心中的信仰像太阳在燃烧。学术梦想燃烧了我内心的学术激情,培养了我对司法和写作的热爱,培养了我的对法学和法律的悟性,更培养了我对法律精神的信仰。应用法学学术论文的写作归根结底是一种对法律精神的信仰、理解与阐释能力的文字表达,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法官职业的底蕴,我们的司法审判实践和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就没有灵魂。追寻学术梦想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不在于追求显赫的职位、耀眼的名望、惊天动地的创举、催人泪下的事迹。而在于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于给冲突带来和谐、给谬误传播真理、给疑虑鼓起信心、为绝望带来希望;在于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一名平凡的法官,我深知世事繁杂,沧海桑田,对昨天的梦想我不言悔,明天还要继续追寻公正与和谐的梦想。当我们穿上法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们与责任、奉献和牺牲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注定了我们已经把终生托付给了法律和法学,就注定了我们已经永远地和正义联系在了一起。在法官和学者光辉形象的背后,更多的是职业忠诚和默默奉献。在善与恶、正与邪的较量中,学术梦想将指引和支撑我们站立成一个精准的座标,以法律和法学作为终生信仰,视法律和法学为神圣母亲,奉于灵魂深处时时敬仰,做公正的天使和社会的良心,捍卫人间正道,留住世间的温情,为构建社会和谐做一名忠诚的卫士。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正义和公平洒满的天空,人们的生活和谐、自由、幸福。这是我的玫瑰色梦想。这是我孜孜以求的人生信念。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把这个社会利益纷争的争吵声,变为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坚定信念、牢记宗旨,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理想修养道德,用忠诚维护公正,用勤勉收获和谐,用生命捍卫真理!
感谢我的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女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蔡虹女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德淼先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院长易继明先生,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钢先生和林莉红女士给予的学术指导和教诲。
感谢我的良师益友:中国政法大学终生教授陈光中老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江伟老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作翔先生,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傅郁林女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建军先生,国家法官学院陈海光副院长、乔燕主编、金俊银主任、樊军副主任、王立教授、李国慧编辑,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巡视员王艳彬女士,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刘铮博士,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王振宇审判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席建林先生,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旗先生、李小菊庭长、王纳新先生、刘振亚女士,武汉中院范德浩专职委员和贾伟杰先生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后起之秀李治国、张瑜、吴良志等给予我新的启迪和启发。
感谢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进修学院连续十年来为我提供参与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的机会和讲课的舞台。感谢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党组领导们多年来对我参与学术讨论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感谢武汉中院研究室、办公室、行政庭、民四庭曾经的和现在的领导及同事们对我追寻学术梦想的关心、帮助、支持、鼓励和包容。
感谢曾经十年的学术讨论会经历和经验所留给我的所有美好回忆!感谢应用法学学术研究的缘份和梦想带给我的一切!
来源:湖北法院网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