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司、法律与小天使——秀兰邓波儿的百味人生
作者:俞飞 发布时间:2014-11-26 22:23:30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大萧条时代一抹最亮的颜色——传奇童星秀兰邓波儿,撒手人寰。好莱坞群星闪耀的辉煌年代,黯然落幕。
这位有着卷曲的短发、俏皮的酒窝、精灵的眼睛、表情萌爆的童星,当年风靡全球,是所有影迷心中的小天使。对于福克斯电影公司,她更是上天派来拯救公司,摆脱破产命运的幸运女神。她为深陷大萧条的美国,一扫阴霾,带来欢乐和活力,成为最美丽的忘忧草。
少有人知的是,小天使的一生,远非活在童话中的梦幻世界,无忧无虑。她先后卷入多场官司,有胜有败;还曾无意中改写一部美国联邦劳工法律,让最爱使用童星的好莱坞如释重负……
一 诽谤案获胜
1928年4月,邓波儿生于加利福尼亚,4岁从影,7岁时一鸣惊人,摘得奥斯卡特别奖。她圆圆的脸庞和甜甜的笑靥,总使人不禁忘却烦恼,笑逐颜开。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对银幕上小女孩“装可爱”嗤之以鼻,英国作家格林将邓波儿的狂热粉丝,归结为“中年男子和神职人员”。1937年10月,在《小威莉奇遇记》的影评中,他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电影公司。
格林无情地批判:“童星的主人好比承租人——手上的财产价值年年递减。时间的战车急驶向前,名声稍纵即逝。”这一事件,被认为是对好莱坞童星现象的第一个尖锐批评。
集间谍、环球旅行家、天主教徒、预言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的格雷厄姆·格林,成名之前,曾为英国《夜与日》杂志撰写影评。躁郁症缠身,这对格林的写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在给妻子的信中他坦诚:“性格和家庭生活格格不入。不幸的是,这种毛病也是一种财富。”
“婴儿般的外表只是她的伪装,她的本质更为秘密及成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于红极一时的小可爱——8岁的邓波儿,格林出言不逊。
“在《小威莉奇遇记》中穿着短裙、挂着堕落的酒窝向男人抛媚眼的桥段,简直妙绝了。成人的爱欲与悲伤在儿童的面具下流淌,而这童年的脸皮浅不可言。她的那些崇拜者——中年男子和神职人员,回应着她可疑的媚态,为她美好而令人遐想的小小身体吸引。这样的吸引无伤大雅,因为有一道安全窗帘把他们的智商与欲念相隔开来。”
影评如此尖酸刻薄,岂有此理。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火冒三丈,二话不说,代表邓波儿的公司,火速聘请律师,跨海状告作者格林和《夜与日》杂志侵犯名誉权,涉嫌诽谤罪。起诉状中,律师痛斥:“被告格林,暗示原告邓波儿刻意卖弄风情,迎合好色之徒欣赏少女的低级趣味。”
1938年3月22日,庭审正式开始。无巧不成书!主审的首席法官也是邓波儿迷。作家密友卡瓦尔坎蒂,日后在自传中爆料:若干好友,连忙通风报信,官司胜败已定,格林铁定会锒铛入狱。
当时,美国与墨西哥之间并未签署引渡条约。见势不妙的格林,立马于29日出走避避风头。自称受梵蒂冈派遣赴墨,考察当地政府迫害天主教徒云云,溜之大吉。
果不其然,判决出炉:《夜与日》杂志被处以3500英镑高额罚金,很快停刊。对于无法将罪魁祸首格林绳之以法,英国法官深表遗憾。21岁成年后,邓波儿提取这笔存在英国银行的巨款,捐给慈善事业,兴建青年中心。
秀兰邓波儿倒是一辈子也不知道,正是此次出走,穷困潦倒的影评人格林,终于走出人生一片天,在墨西哥创作出著名小说《权力与荣耀》,也算因祸得福,好事一桩。
二 童星条款改写法律
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案》。立法目的在于保障劳工基本权利,协助美国早日走出经济大萧条。这部法律首次确定最低工资,最长工时条款,堪称美国百年来年,陆续制定的多部单行劳动法之“屠龙刀”,重要性不言而喻。
《公平劳动标准法案》草案曾规定:禁止将儿童作为工作场所廉价劳动力来源。好莱坞大公司大发牢骚:如此一来,使用童星这条路不是被堵死了不成?立马展开游说,务必留下一条生路。
大银幕上人见人爱的童星秀兰邓波尔,成了游说者手中的最佳王牌。“童星名利双收,不能与普通童工相提并论!让她上镜,错在何处?”
君不见,6岁小女孩拥有1250美元周薪(相当于今天的2.1万美元), 10岁时成为好莱坞票房号召力最强的演员之一,每部影片片酬超过5万美元。1939年,秀兰的片酬超过12万美元,另外还有20万元的红利,当时票价不过区区15美分。
再说,保住童星,等于为众多编剧、作曲家、摄影师、制片人和演员保住了饭碗。游说者口吐莲花,国会议员频频点头。
最后敲定的《公平劳动标准法案》,果然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后门。一边庄严宣布:禁止十六岁以下童工,另外附加豁免条款第213条——著名的“邓波儿条款”: 演员或表演者豁免适用。
立法者主张,儿童有机会早日发挥表演天赋,符合其最佳利益。如果完全禁止童星,那就再难见到秀兰邓波尔的一颦一笑。兹事体大,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邓波尔条款,成功改写美国劳动法,让好莱坞大老板乐不可支。唯一的受害者则是邓波儿自身。
作为一个被全世界需要的小女孩,她的童年被剥夺了。每天工作五小时,周末通常在8个小时以上,此外还要每天跟私人老师学习3个小时。工作时常常哈欠连天,母亲不得不时时提醒她,“宝贝,精神点儿!”镜头关上时,这位能歌善舞、一头卷发的可爱天使流下眼泪。柔弱的小脚疼得要命。
回忆童年,触目惊心。“我只过了两年懒惰的婴儿生活,以后就一直在工作了。”三岁拍摄短片,她曾经7次被罚到“惩罚箱”中反省,那里一片漆黑,累了只能坐在一块冰上休息。
她从不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因为六岁逛百货商店时,装扮圣诞老人的家伙,居然向她索要签名。每周收入超过1000美元,但是父母允许她的零花钱仅为每月13美元。奥斯卡晚会上,7岁的邓波儿不停地将面包卷成圈儿打发时间,看都没看那尊“小金人”,苦苦央求:“妈妈,我们能回家了吗?”
1988年,她出版自传《童星》,公开揭露电影公司当年剥削、压榨童星内幕。导演为了拍摄一群孩子在奔跑中跌倒的镜头,故意在地上拉了一根绳子,让孩子们在奔跑中,毫无防备地被绊倒,不做任何防护措施。第一次去米高梅电影公司,制片人阿瑟·弗里德拉开了自己的裤子拉链,面向邓波儿肆无忌惮暴露身体。对男性身体一无所知的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被他赶出了办公室。
“前些时候,我有幸遇到了三四十年代的一位童星秀兰·邓波儿,一见面我们什么都不说,只是一起哭,因为她能分担我的痛苦,这种痛苦只有我的一些密友,伊丽莎白·泰勒和麦考利·库尔金他们才能体会到。”2001年,迈克尔·杰克逊在牛津大学演讲:“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博得大家的同情,只是想让大家牢记一点——这种失去童年的痛苦,不仅仅属于好莱坞的童星。”
三 她的名字 我的商机
1936年电影《可怜的富家小姑娘》中,邓波儿饰演的芭芭拉,一夜之间成为明星,上电台引吭高歌,为一家肥皂公司代言。
现实,如同电影一样。秀兰邓波尔的芳名,推销起商品,可真算是独具魔力。上世纪30年代,纽约一家玩具公司,慧眼识珠,抢先与她签约,销售邓波儿娃娃。儿童服饰、肥皂、镜子厂家纷纷跟进。1935年,商业特许使用费收入超过十万美元,比起电影片酬足足高出一倍。次年,该项收入又翻了一番。小天使代言效果惊人,截止到1941年,仅邓波儿娃娃就大卖4500万美元。
随后的五十年间,她的名字始终熠熠生辉,广告商大肆追捧。邓波儿的肖像印在了食品包装盒上,也被印在特制蓝色碗和水杯上面。她的笑容就像是清晨的一缕阳光,为吃早餐的人们带去温暖和愉悦。她是广告商的宠儿,这其中包括通用电气、力士香皂和帕卡德汽车。
影片《起立欢呼》上映之后,穿着她那款圆点衣服的洋娃娃就出现在了市面上。《亮眼睛》上映,《好船棒棒糖号》这首歌成了钢琴演奏者的最爱,也成为印在所有人脑海里的一首歌。
还记得知名药膏曼秀雷敦商标上的小护士吗?那可不是南丁格尔的原型,而是来自邓波儿的童年荧屏形象。“从洋娃娃到八音盒,不下140种商品。”晚年接受记者采访,她微微一笑,“连一家炸土豆片公司也想请我代言,总算让我婉言谢绝。呵呵。”
1972年,18岁的盖茨和他的小伙伴们,知道自己编写的BASIC程序的演示成功后,特意点了一杯饮料表示庆祝,那种饮料,就叫秀兰邓波儿鸡尾酒。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好莱坞德比餐厅问世的这款经典饮料,不含酒精,深受儿童喜爱。
1988年,未经邓波儿同意,商人魏德曼创立的“汽水的孩子”公司,出售秀兰邓波儿软饮料,花上10万美元广告费。邓波儿先发出律师函,要求停止侵权。全无效果,她一怒之下,决定在加州圣马特奥提出起诉,指控被告侵犯其姓名权,淡化其商业价值,妨碍隐私权。
“我这一生,始终致力于确保所有相关商品获得授权前,必须确保质量过关,否则肯定冲击我的社会形象。未经同意使用我的名字,我的律师绝对不会漠然置之,轻易放过。”60岁的邓波儿坚持原则,多次拒绝将名字授权给与酒商。即使是真正的秀兰邓波儿鸡尾酒,对她而言,“那也太甜啦!”
被告律师则辩称:“秀兰邓波儿鸡尾酒上市多年,自己当然有权使用。”精通商标法的律师,话锋一转,问世半世纪的秀兰邓波儿鸡尾酒一词,已成软饮料或儿童鸡尾酒的通用名。
原告律师,强调“汽水的孩子”公司,违反1971年加州法律《名人形象权保护法》。该法保护名人,以免其名字未经本人授权,沦为他人的牟利工具。“进入酒吧,点一杯调制秀兰邓波儿鸡尾酒是一回事;堂而皇之宣传出售秀兰邓波儿软饮料,那可是另一回事。”
法官发出临时禁止令,一审判决前禁止发布涉案广告,汽水可以继续销售。最后,双方达成庭外和解,被告自愿撤回产品。“我确实像头母老虎!”邓波儿笑容满面:“尤其是当确保授权商品质量上,我可是寸步不让。”
1998年4月,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未经她的授权,却以“庆祝美国人最喜爱的甜心70大寿”为名,发行了当年影片中的歌舞集锦影视录像带《秀兰·邓波儿:载歌载舞》。
蒙在鼓中,毫不知情的秀兰·邓波儿,十分气愤,起诉到法院,要求法庭判给她2500万美元赔偿金,她坚持福克斯公司必须付给她这笔赔偿。“我决不会同福克斯达成谅解,我的律师也不会这样。我无论如何不会上当,我一定要为我的合法权利而斗争到底!”
福克斯公司的律师巧舌如簧,拒绝支付赔偿金,他们认为邓波儿所有名片的版权属于该公司。这一官司,终以邓波儿败诉,奸商胜诉告终。
尾声
别以为她爱钱如命,二十岁发现父亲理财不善,数百万信托基金仅剩4万美元,邓波儿没有责怪父亲。心里记着那句名言——“覆水难收”,选择平静地继续自己的生活。“不管她们美丽还是丑陋,贫穷还是富有,她们都是公主——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谁能忘记,她与中国还有一段缘分。1936年音乐剧《偷渡者》中,饰演一个中国常州的孤儿“青青”,穿着丝绸马褂的她,端坐在一群中国小孩中,右手笨拙地拉着二胡,嘟着嘴十分认真,看起来十分逗趣。随后,她站起来一板一眼地说起了蹩脚的中文:“怎么回事,胡先生?”
童年充满传奇,名、利、赞美、掌声源源不绝。离开电影圈,笑看人生起起落落。她,挥一挥衣袖,带起满天云彩。“政客跟演员一样,都需要好的演技。”转战政坛的她,赢得基辛格的由衷赞美:“很有智慧,意志很坚强,很自律。”
活出美丽,活出精彩。始终为自己骄傲的她,吐露心声:“如果我还能再活一遍的话,我将不会对我的一生作任何改变。”
来源:正义网法律博客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