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高消费被全面封杀也无法在企业任高管
作者:江南都市报记者冯训太 发布时间:2014-11-03 09:09:00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10月30日,廖石花等13名典型“老赖”被公开曝光。记者从省高院获悉,不仅是典型“老赖”被限制高消费,我省另外7000余名失信被执行人也被限制高消费。那么,这些“老赖”乘飞机、坐列车软卧是怎样被拦截,市民又是如何知道“老赖”有没有在企业做高管的?昨日,本报记者邀请省高院的法官进行解读。
试验:铁路已对“老赖”禁售软卧票
昨日上午,记者尝试用一名南昌籍“老赖”资料上网购买火车票。输入“老赖”姓名及身份证信息,再在购票系统中选择软卧之后,从预订环节点击“确认”进入支付环节过程中,系统突然弹出对话框:“订票失败!原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某某某不可购软卧车票。”南昌火车站售票处一名工作人员也表示,购票人员的姓名及身份证一旦被查询到是“老赖”,肯定会被禁止购买软卧车票的。
当天下午,记者还尝试用这名“老赖”的相关信息预订和软卧票价相当的动车“一等座”,发现预订全过程没有受到阻碍,均可以顺利付款。南昌火车站党办一名受访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火车站暂没有拦截“老赖”被禁购软卧车票次数的数据。
省高院执行局法官李哲介绍,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还将联合铁路部门禁止“老赖”乘坐动车一等座、高铁等。
现状:我省7000余“老赖”坐飞机被全面封杀
李哲告诉记者,去年10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正式实施,“老赖”信息被纳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而禁止被执行人以其财产乘坐飞机、列车软卧等高消费行为,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限高令”)中的重要内容。
“我省法院系统录入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显示,迄今有7000余名‘老赖’。”李哲介绍,自今年7月1日起,被纳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的“老赖”将无法购买机票,这意味着我省7000余“老赖”坐飞机被全面封杀。
昌北机场一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国内的机场售票系统是通过中航信实现的,只需与其数据库连接,“老赖”就不能在绝大多数航空公司买到票,自第一环节即被禁止。
东方航空公司江西分公司的张姓受访人士说,除了购票系统外,民航系统的安全保障措施还有案件、登记识别等多个环节和系统可以查询乘机人员的身份信息,亦可以起到拦截购票的作用。
发布:6种情形的被执行人纳入失信黑名单
李哲告诉记者,以下6种情形的被执行人可称为“老赖”: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银监会、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中央八个部门和18家商业银行签订了《“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联合信用惩戒迈出更加有力步伐。
李哲介绍,中央八个部门签订的《“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也给地方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思路。基于这一背景,省文明办联合省高院、省人社厅、省工商局、省环保厅、省质监局等单位发布了第1期诚信红黑榜。
措施:“三大”执行系统有望破解执行难
今年9月,省高院建设的执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系统“三大”执行系统已正式试运行,此举或能破解“老赖”执行难顽疾。
“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具有对被执行人身份、银行开户账号、银行存款、土地、车辆等信息的查询功能,能对被执行人银行存款、土地、车辆等财产进行网络冻结(查封)、续冻(续封)和解冻(解封),实现执行查控措施的网络化。”李哲介绍,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系统,通过向公安、土地、车管、银行等协助执行单位推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接收信用惩戒措施反馈信息等。同时,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自动发送至铁路、民航部门,从而限制失信被执行人进行高消费。
解读:“老赖”无法在企业任高管
我省对“老赖”发出限制消费令规定,失信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不得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那么,市民又是如何知道“老赖”有没有在企业做高管?
熟悉失信被执法人操作流程的法界人士何竞远说,法院系统将“老赖”信息自动发送至人社、工商等部门后, 人社、工商等部门会对用人单位建立一套完整的查询流程,只要“老赖”去用人单位应聘高管岗位,用人单位向人社、工商等部门反馈所招聘的高管人员信息后,人社、工商部门所建立的查询流程就会自动查找出“老赖”。“根据《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规定,‘老赖’不得在企业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一旦人社、工商等部门确定消息后,‘老赖’就无法在企业进入高层。”
呼声:让诚信企业也能明显受益
省文明办相关人士称,发布“诚信红黑榜”等举措,旨在将我省诚信建设制度化推向深入,让全社会都明白一个道理:诚信的人处处受益,失信的人处处受限。
省城某律师事务所曹安定律师建议,工商部门可以联合各级消协、行业协会,为诚信企业颁发诚信荣誉奖章、证书,借助报纸、广播、网络等宣传工具,让更多的人、企业了解到列为红榜的诚信企业。“颁发诚信荣誉奖章、证书,这比给诚信企业发放奖金的效果要好。”
江西财大经济发展研究院一名负责人也指出,税务部门在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之内,应该对诚信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果诚信企业出现运转困难,税务部门应该减免税收,或者让诚信企业缓交税费,扶持诚信企业良性发展。
何竞远表示,人社部门也要让诚信企业受益。比如,诚信企业在经营状况出现困难时,人社部门就不能要求诚信企业一次性为所有员工办理社保,应该允许诚信企业缓交、分批办理社保的费用。“另外,还要规范政府行为,打击地方保护主义。要使企业对未来形成稳定的预期,更应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让诚信企业有安全感。”
来源:中国江西网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