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手记
法律之舟的铁锚
——观《失控的陪审团》有感
作者:新余市中级法院 丁锐  发布时间:2014-06-24 10:13:26 打印 字号: | |
  《失控的陪审团》是美国导演加里•弗雷德的一部著名律政题材作品,影片主要角色是一个神秘男子尼克•伊斯特,他的女友玛丽,以及案子原被告两方律师——蓝金•芬奇与文道•鲁尔。众人的冲突源于一起证券公司内的枪击案,受害者家属力图让疏于身份审查的重型武器生产销售商为此负责。而为了避免形成判例后承受接连的巨额赔偿,军火商联合起来,以重金聘请了精明老道的律师蓝金。面对着雇主所施加的必胜压力,蓝金萌生了操控陪审团的计划,通过专业化的全面挖掘,他的团队成功地掌握了大多数候选者的背景乃至隐秘,利用手中的否决权,淘汰异己,尽可能将符合己方要求的人选入陪审团。但是,就在一切都有条不紊的时候,一股无形的力量却似乎正在陪审团内部与蓝金博弈,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这种缠斗也更加白热化,谜底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揭开,而最后的结局则让人始料未及。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正在于,故事的发展,和一对对的价值冲突相应和,将法理、利益、人性、道德的纠葛与无奈层层剥开,淋漓尽致地展露在观众面前。

  规则与欲望。“以野心对抗野心,以权力制约权力”,这句源于《联邦党人文集》的名言,可谓是英美政治理念言简意赅的总结,同时也是其成功经验。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却向我们展示了,欲望一旦脱离规则,变成毫无节制的对抗,将会变得多么可怕。片中,作为资深律师的蓝金,明知操控陪审团,是一项重罪,但是,为了胜诉的巨大利益,他最终决定超越法律,用一个个把柄,逼迫不利于己方者离开陪审团。而面对这咄咄逼人的攻势,无力揭穿对方的原告律师文道,虽然正直,但在最初的坚守后,也开始动摇,与伊斯特、玛丽联系,希望通过重金换来他们对陪审团的影响,赎买来本应有的“正义”。

  在制度的规范下,欲望要想获胜,就必须最严格地遵循规则,最充分地利用规则,就这样,欲望反而成为了规则的力量之源,不断推动它运行,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便在规则的协调下,获得共赢。但是,当一方在私利的驱动下,脱离规则去追求欲望后,如果制度不能尽快地加以有效惩处,那么,相对方在利益受损之后,必然会因为这种不均衡的对抗而失去对规则的信心,进而也逐步脱离规则,寻求法律之外的手段。当文道指责老对手蓝金为了胜诉,不择手段时,蓝金曾轻蔑地问道:那你是为了什么来的呢?文道沉默片刻道:为了不让枪支杀害更多的无辜者。但是,当看到一个个陪审员被逼走,当看到蓝金成竹在胸的声势,当面对着受害者遗属的悲戚哭诉,文道在苦苦挣扎后,向公司申请紧急拨款,萌生了以“交易”换“胜诉”的念头。就这样,在规则失去对欲望的控制后,无论反方,还是正方,一个弃义求利,一个以利求义,一起在义与利的深渊中沉沦。

  善恶与胜负。蓝金逼迫文道的关键证人缺席审判,从而将其几乎逼入绝境时,文道曾告诉蓝金:你终将失败——哪怕你这一次胜诉了,因为你那藐视一切的态度,总有一日,将令你众叛亲离。也许这是一种被侮辱后的愤愤之言,但是,同时在这其中却也蕴藏着对法律的笃信——善者终将胜利,恶者必定失败。在民主法治之国,法律乃是公众利益之体现,而这也意味着,代表着社会公益的善,即使一时一事上可能失败,但在主流上,终将获得法律的保护,因为它们都是根植于民众心中最朴素的对正义的信仰。正如结尾时伊斯特对蓝金所说的:我没有操控陪审团,我只是排除干扰,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良心去判断。这良心,既是善恶之断,也是法律之规。

  人性与制度。影片的最后,正义获得了胜利,受害者获得巨额赔偿,军火商损失惨重,蓝金无奈离开律师界,但是,却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丝不安——这种胜利似乎充满了太多偶然性——如果玛丽的姐妹没有在多年前的枪击案中被杀,如果蓝金不是恰巧接手那起案子,给玛丽造成难以磨灭的的心殇,那么,玛丽和伊斯特就不会如此处心积虑混入陪审团,而蓝金的计划也就可能成功。不是依靠法律制度,而是依靠人性之力,打败了邪恶,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有点难以接受。但是,静心思考一下,法律不正是源于人性吗?如果人性中充满着恶,那么,再美好的制度也不能生长。好的法律制度,也不过是培护、弘扬人性中善的力量,抑制、转化人性中恶的冲动。人性之善,乃是好的法律制度能够常保活力的力量之源。制度决不可无,但不可迷信,道德并非万能,但永不可缺,规则之治与人性之善,共为法律之舟的铁锚,也许这才是一个现实的法治信仰者所应有的信念。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