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手记
甘于清贫 守住廉洁 乐在奉献
——观《杨善洲》有感
作者:新余市中级法院 彭玉兰  发布时间:2014-04-18 11:44:40 打印 字号: | |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2011年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杨善洲的颁奖辞。在收看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的过程中,数次落泪。带着尊崇与敬意,我观看了《杨善洲》这部影片,观影之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久久不能平复。杨善洲同志心系人民的公仆本色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感动与钦佩。

  杨善洲同志退休前是云南保山地区的地委书记,为改变地区落后面貌,改善百姓生活,他长年深入基层,与群众吃住在一起,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草鞋书记”。大旱时期,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杨善洲同志将拟修建新办公大楼的款项用于购买保证农业灌溉的机井,时刻将群众放在心中,还语重心长地对同志们说:“百姓现在生活的这么苦,我们坐在新建的办公楼里心里能踏实吗。”退休后,杨善洲同志扎根于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二十余载,创造出的林场经济价值达到3亿余元,2011年他将林场无偿上交国家。杨善洲同志始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从一而终地践行着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着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甘于清贫,守住廉洁,乐于奉献。

  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放弃了省城的安逸生活,主动发挥余热,甘当一名义务植树者,号召地方群众植树造林,并努力克服无资金、无种苗、飞机草等各种困难,一心扑在造林事业上,从未间断过,从未放弃过。杨善洲同志义务植树期间,吃住在山上,用着及其简陋的生活用品,凭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就了一番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创造出极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退休时他几乎没有存款,并且把自已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林场建设中去。林场见效后,他不要一分钱,还将自己亲手建设价值3亿余元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杨善洲不计报酬、甘于清贫的高尚品格,为后人树立了淡泊名利的榜样。

  杨善洲同志一生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二女儿为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哭着求他,他不搞特殊化,硬是没答应。杨善洲同志的精神,是一种共产党人大公无私、发自内心的朴素的情怀。这与当今社会极少数党员的腐败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要以杨善洲同志的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淡薄的名利观、正确的政绩观,用满腔热情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

  杨善洲同志生前清正廉洁,死后两袖清风,将林场和国家给的奖金几乎全数捐出。他对三个女儿交代自己的后事时,说要把自己的骨灰分为三份,一份撒在清平洞,那是他开始革命的地方;一份要撒在大亮山的雪松下,那是他工作结束的地方;还有一份要交给女儿们保管。他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杨善洲同志用他清贫的一生、廉洁的一生和奉献的一生回答了共产党员的宗旨。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融入群众中去,才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才会深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作为一名在立案庭工作的干部,热情接待人民群众,耐心解答群众疑问,认真倾听群众心声,通过一件件小事、实事兑现服从法律,服务人民的承诺。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