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判管理 > 党建之窗
吃水不忘挖井人(随笔)
作者:分宜县法院 谢祖和  发布时间:2013-12-13 09:56:01 打印 字号: | |
  “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

一首质朴无比的歌曲,没有华丽的辞藻作修饰,却时刻叙述着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没有激昂的旋律作陪衬,却真情流露出人民群众对党的爱戴。正是这样一首歌曲,时时刻刻都引发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每当听到这婉转的旋律响起,自己都会情不自禁地踏着音乐的节奏慢慢地哼唱,让思绪在那优美的歌声里飞翔起来,在那历史的长河中徜徉起来。

  曾记否,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过秦皇汉武,有过隋唐盛世,有过宋词元曲,还有过四大发明。然而,一场鸦片战争过后,泱泱大国却沦落成为了欧美列强的半殖民地,“东亚病夫”也成为了国人的“名片”。无数的仁人志士们痛定思痛、四处求“医”,谋取挽救民族于危难存亡之际,却始终未曾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复兴之路。时代在呼唤着能有一个先进力量,用先进的思想来领导一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用春雷般的号召声,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唤醒。

  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为深处苦难的中华民族送来了马列主义,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九十年前,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十几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尊严举起了自己的右手,用低沉的声线发出了巨人般的呐喊,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组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有了自己的方向。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建立新中国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伟大的设计师在南海边划了个圈,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到北京举办夏季奥林匹克盛会,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当起来,经历住了一次次的考验与锻炼,用顽强的毅力坚守住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让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仅洗刷掉了贫穷、落后、挨打的耻辱,而且初步建成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仿似昨日刚刚经历,仍历历在目,凝聚了无数共产党人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在那面鲜红的党旗下,中华民族完成了凤凰涅磐地再生,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由中国共产党来带领人民群众来书写发展的诗篇,同样也是历史的必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党当仁不让,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在那灾难深重的旧社会里,是党用先进的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在血雨腥风的长夜,将发展的道路照亮,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银镰砸碎旧世界的机器,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在那激情燃烧的战争年代里,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着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熟悉的名字,背后都映衬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新中国成立后,党及时地转变了工作重点,开始了如何在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虽然期间经历过一段波折,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地渡过了困难时期,部署开展改革开放,通过发展经济来富国强民。事实证明,在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之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纪之交,我们党逐步完善自己,提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面临国际形势,世界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在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党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带领中国面向世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九十余年的风雨兼程,九十余年的斗转星移,九十余年的日月任苒。从一个只有五十余名成员的地下组织,成长为一个拥有八千余万名党员的执政党,通过看似传奇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已牢牢扎根于中华大地,成为了领导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生活在当下的和谐社会里,我们在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时,更不应忘记创造所有这一切的,都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组织的领导。可以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集体领导之下,国家必然会更加富强,民族必然会更加自立,百姓必然会更加富足。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道路必然会越走越宽阔,歌声也必然会愈唱愈嘹亮!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