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出镜
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实事
——白发法官“老”姜的故事
作者:分宜县法院 蒋文娟  发布时间:2013-06-09 09:19:05 打印 字号: | |
  新余法院网讯 也许是因为太辛苦,他早生华发。也许他只是千千万万辛勤为民工作的法官之一,但是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法官最真实的一面。

  姜志刚是分宜法院立案庭的庭长,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却满头白发。今年3月上旬我到分宜法院报到,被分到了立案庭工作。工作快三个月了,我觉得这个庭长怎么一点都不像“领导”。

  印象中的领导都很严肃,不苟言笑的,姜庭长却一脸笑容。不论什么时候他都保持笑意,笑容带来亲切感,很多当事人都喜欢找姜庭长咨询、倾诉。姜庭长很耐心,从来不会不耐烦,他微笑倾听当事人的诉求,详细记录案情,及时为当事人排忧解难。今年4月初的一个上午,一个老人走进了姜庭长的办公室,和姜庭长长谈了整整一天。原来,老人家的儿子不孝顺,不愿赡养老人。姜庭长了解了前因后果后,立刻给老人的儿子打电话,经过一番入情入理的说服教育,老人的儿子答应工资发下来就给老人当月的生活费并且以后也会照顾老人。问题得到解决,老人满意地离开了,临走时一直握住姜庭长的手,说着感谢的话。

  印象中的领导都是坐在办公室指点江山的,姜庭长却经常在外跑动。由于案多人少,一般都是由姜庭长和另一名副庭长外出送达,让我“看家”,留在庭里接待当事人、立案。工作十九年来,姜庭长几乎跑遍了分宜的所有乡镇山村,对分宜这块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有些当事人到法院起诉,不知道被告的具体联系方式,姜庭长大多时候都能通过被告所在村的村支书、会计、综治主任等人联系到被告,为原告提供便利。有时候要到外省办案,姜庭长也亲力亲为。03年的时候,他到青岛办一个离婚案,为了替原告节省开支,买的是无座车票,一路站了十几个小时到青岛。由于原告不能提供被告具体门牌号码,一下火车姜庭长就和原告一起到被告住所附近挨家挨户敲门一直到深夜,晚上住的是20元的小旅馆,吃的是几块钱的快餐。原告本来情绪很对立,但是看到姜庭长一心为她办事,也打心里认同了姜庭长的调解。

  印象中的领导都是言简意赅、雷厉风行的,姜庭长却显得有点“啰嗦”。面对当事人的咨询,姜庭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的时候车轱辘话反复讲,听得我都有点着急了。有一次一个民间借贷的当事人对两年的诉讼时效规定不了解,姜庭长忙着跟当事人解释,没有时间喝水,几个小时下来嗓子都沙哑了。我刚开始有点不解,为什么要讲那么多重复的话,浪费口水呢?后来才慢慢明白,有些道理或者法律规定在我们看来很简单,但是当事人却不理解,需要反复解释才能让当事人明白。知易行难,普法就是在一次次跟当事人沟通中进行的,姜庭长以他的行为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法官的耐心。

  此外,姜庭长还是个很善良的人。对于来法院咨询,但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或者不属于分宜法院管辖的问题,姜庭长除了向当事人指明正确的维权途径之外,还经常慷慨解囊。前两天一个湖南来的老人反映其档案被毁导致无法正常办理退休的问题,由于被告住所地在南昌,不归分宜法院受理,姜庭长在详细解答老人的咨询后给了老人一百元路费。还有诸如给没吃饭的当事人几十元餐费之类的事情对姜庭长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他做起来也非常自然,就像关心自己的家人朋友一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姜庭长十几年审结的案件多达一千五百多件,无一错案,无一发回重审。在姜庭长的带领下,立案庭屡屡获得荣誉和嘉奖。2011年被新余中院荣记集体三等功、2012年获得市委、市政法委联合授予的“文明窗口”称号、2012年获得共青团分宜县委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姜庭长个人也多次荣获院全面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及“民事调解能手”、“办案能手”、“办案质量标兵”等荣誉称号。他的一言一行都昭示了一个道理: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实事,不是说说而已,它需要我们长年累月的坚持。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