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感悟
作者:新余市中级法院 蒋欢 发布时间:2013-03-28 11:17:56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今年3月17日,在这“嫩蕊商量细细开”的春天,在美丽的江西师大瑶湖校区,我有幸参加了省高院组织的“全省法院学术研讨骨干培训班”,在与领导和全省法院的学术骨干学习交流的一个星期中,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纠纷的数量呈几何形增长,于此同时,新类型的矛盾纠纷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由于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成文法自身的滞后性、局限性、不灵活性等特质使得法律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纠纷无法完整映射,在这种情形下,学术研讨就非常有必要。一方面,学术研讨可以对当下法院审判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考究,为法院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奠定法理基础;另一方面,法理上的探讨可以促进法律的改良和社会的变迁,为建设法治社会积淀理论基础。
这次培训的内容不仅能与全省法院调研骨干一起学习研究法律,聆听法学教授、实务专家亲授司法调研方法,还对上届全省法院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进行品读、鉴赏。通过与全省法院学术、调研骨干的一起学习,我开拓了视野,对其他法官如何做调研文章、如何就审判领域中的实务问题进行思考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次学习为我积淀法学理论基础打开了一扇窗,我们这些初入法院的年轻法官交流工作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来自同行的交流不仅非常顺畅,而且为我们日后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之路。因而,总体来说,这次学习对于以后我从事审判工作还是大有裨益的,在以后的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如何思考和调研病撰写文章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通过聆听法学教授和实务专家的讲授,我明白了如何写一篇文章,包括资料的来源与搜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语言的斟酌运用等等。法学教授的授课,让我们明白做理论研究是非常辛苦的,要阅读大量法学名著,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实务专家的演讲更是紧贴审判实践,教我们如何从审判中发现问题,如何将司法经验进行理论提纯和萃取,如何掌握实务调研文章的撰写方法就某一司法问题展开实证分析。通过学习,让我倍受鼓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那些优秀论文作者和调研骨干一个个上台领奖,接受与省法院领导的颁奖,我心中无比崇拜和憧憬,崇拜这些优秀作者的文采与笔锋,憧憬我哪一天也能登上领奖台成为一名调研骨干。
从思想上来说,这次学习更加坚定了我做一名学习型法官、专家型法官的勇气和决心。审判是一项艰巨、富含理论性的文字工作,审判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我们拥有一颗火热的心与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美国著名大法官卡多佐说过:“法律的生命在于成长” ,倘若不善于总结和学习,我们的法律知识就会因立法的变动而被淘汰,知识结构就会走向单一化,思维会走向僵化和停顿。审理案件只是给我们接触审判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但要积累司法经验和审判方法,更需要勤于发问、思考和总结,方可总结裁判方法,研磨审判技巧。古语说的好“吾日三省吾身”,倘若不勤于发问和思考,即使审理的案件再多,我们亦不能对案件进行类化和总结,无法掌握专门的审理技巧和裁判方法,无法积累丰富的审判经验。因而,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以一个无知学生的态度认真学习新颁行的法律法规、研磨法学名著、积淀法学理论。唯有如此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审判能力和裁判方法,才能成为一名学习型法官,唯有开展实务调研和撰写学术文章,才能成为一名专家型法官。审判是一项耗时耗力的苦差事,没有坚强的学习毅力和一定的裁判技巧就很难做到精通法律、做到准确适用法律,从而确保司法公正。做一名学习型法官不仅是建构学习型社会对社会个体的具体要求,亦是为人民提供优质司法服务的前提与保障。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要做一名学习型法官、专家型法官的决心和信念。我想没有一个法官天生就是专家型法官,一出生就精通法律,也没有一个法官因为从事审判工作时间长就能自动转为精通法律的专家。“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即使是天生的法律专家,不学习亦会因法律的变动而不清楚法律的规定。因而,我们唯有坚定地做一名学习型法官和专家型法官,自己的法学理论才会变得深厚,知识结构才不会落后于历史的潮流,才能为人民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从视野上来说,这次学习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让司法调研不再困难和遥远,为我以后汲取审判实践中的理论养分提供了一条可操作之路。写文章是一件痛苦的文字性工作,枯燥无味。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理解和看法。但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善于从知识的海洋汲取营养,锻炼一双慧眼,发现思考之美,理解写作之乐。以前,我很害怕写文章,常常是面对一个命题作文和调研课题无从下手,茫然无措。但通过这次学习,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不再害怕,我有信心和勇气跨越学术之山的珠穆朗玛峰,抵达学术圣殿,摘取法学理论皇冠上的明珠。通过学习这些法学教授、实务专家、审判能手的成才之路,我明白做文章是有方法可讲究的,搞学术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任务;明白没有努力和付出就没有回报,甚至付出也有可能是颗粒无收;明白学术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这条路上重来都不缺少同行的竞争与赶超,要想成功,自己便要有苦练内功的准备、有克服心理障碍的勇气、有抵达学术之峰山巅的自信。虽然学术研究枯燥、思考的过程痛苦,但每一次的跨越都是一次的华丽的锐变与转身,每一篇调研文章的出炉都是一次艰辛的破茧成蝶。文章犹如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精心的呵护与养育,不仅要高瞻远瞩,谋篇布局,从宏观上予以把握和掌舵,而且要细心照料,对每一个字词都精雕细琢,耐心揣摩,从微观上细细品读。我想通过这次学习研讨和颁奖典礼,让我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与奋斗的目标,唯有不断对自我不断的超越,学术的生命才会生生不息,学术路上才能披荆斩棘,不断超越自我,奋发进取。
从路径上来说,这次学习让我找到了如何做实务调研及撰写学术文章找到了可以依循的方法和路径。俗语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只有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文章才能犹如源头活水,滚滚而来。其实,我们身在审判实践的丛林,审判所接触的丰富实践本身就是一座理论研究的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审判实践不仅从实践层面丰富了法律的内涵,亦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法律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和材料,唯有对其精雕细琢,但是宝藏不是一眨眼即可现身,需要我们耐心找寻和发掘,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予以辨认、赏析。这次授课不愧是一场全省法院学术研讨的豪华视听盛宴,聆听优秀论文作者的发言,让我们振奋人心,幻想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学术骨干和调研能手。听取法学教授传授理论研究方法,让我们蠢蠢欲动,恨不能马上就开始开展研究。来自审判一线的实务专家更是引起了我们巨大的共鸣,为我们日后撰写裁判文书,开展司法调研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清新大道。这些专家、学者的讲述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选题、破题、解题和收题,亦让我们知晓如何搜集数据和资料,如何开展统计和分析。不仅有法学教授对法学理论的解读,亦有来自一线审判专家的经验总结,还有学术新星的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谋篇布局,确立文章的框架和结构,如何斟字琢句,将研究成果以最精美、简练的语言展示出来。通过实务调研,这些丰富的理论研究资源才能转换成有益于社会的法律规范,助推法律改良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