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文化生活
堂 哥(随笔)
作者:新余市中级法院 胡伟平  发布时间:2012-11-27 11:45:47 打印 字号: | |
  我的老家在乡下农村,因为母亲和一个哥哥、还有弟弟都在老家住着,所以我经常会回家看看,过年时还会老家小住几日,对家乡的变化也是耳闻目睹,感受至深。

  八十年中期,我应征入伍,时隔2年,回到日思梦想家乡,急于想看看家乡的变化,但令我很失望,除了人口有些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深喜的地方,在农村最能体现变化的当是建房子。

  进入九十年代,我基本上是每年要回家探亲,最初几年,大的变化也没有看见什么,只是从母亲的口中听到某某原来粮食总是青黄不接,借东借西,分田到户后,粮食不紧缺了,家中还添置了什么什么电器。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又逐渐听到母亲讲谁家今年盖新楼房了,还有谁家也准备建新房,娶亲嫁女陪了很多嫁妆。母亲说的很实在,我也确实看到了一些变化。原来我家住在村头,门前是一条水渠,水渠那边是一片农田,比较开阔,但也比较冷静。记不清哪年开始,如今那片农田到处都是新建的小楼房,而且越建越漂亮,有的就像城里的别墅。

  最让我感受至深的是堂哥一家的变化,堂哥是我本家的一位兄弟,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证,左腿有点瘸,走路不方便,计划经济时代,堂哥一家家境不错,父亲是一位手艺人,靠自己手艺吃饭,家庭人口又少,只有兄弟两人,生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哥成家后,就一直和生父继母住在一起,继母对他还是不错,关系一直很融洽。

  堂哥是村里少有的几个高中毕业生之一,算是个文化人,而且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基本上都是他写的,在村里威信算是比较高。高中毕业没有考起大学,在家务农,担任村里的会计兼记工员,每天晚饭后到他家玩耍的人特别多,热闹非凡。

  后来,有人到村里办草袋厂,聘请堂哥到厂里负责财务工作,有了工资待遇,生活条件也逐渐好了起了。此时的堂哥变了,变得心高气傲,与村里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一般的人理都不理。可是好景不长,草袋厂没有办多长时间就因经营不善倒闭了。堂哥失业了,精神上受了些打击,每天躺在床上叹息,有些失落。好在不久,有个朋友办了一个纸袋厂,又聘请他去当会计,精神面貌即刻又振奋起来,小日子过得比较滋润,但就是婚姻大事没有着落,高不成低不就,关键还是脚不方便,没人愿意跟他。虽然厂里给他了一份不错的薪水,但他宽吃宽用,几乎没什么积蓄。就在此时,父亲生了一场大病,离他而去。要命是纸袋厂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他家的生活又一下陷入困境。村里会计岗位也回不去,农田早已都分到家家户户,绝大部分家庭经济也都好起来了,新房也建起来了,他的家境却在走下坡路,媳妇还没娶上,继母年纪也大,母子俩相依为命。经过一番思虑,决定搞点家庭副业,发棉子蘑,说干就干,腾出仅有的一间房,风风火火把棉子蘑做起来了,但规模太少,也只能维持生计,经济上有些好转,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找了一房媳妇,虽然有点间隙性精神病,毕境还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就在日子有些好转时,继母又因病去世了,安葬了继母,还欠了一些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到了二十世纪初,村里人都住上了小楼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堂哥一家还挤在两间破旧的小平房内艰难度日。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大了对“三农”的惠民政策,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不断加大,堂哥一家不仅享受了低保、种田补贴、医疗补贴、大病救助、还享受了危房改造,在政府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楼房,为他解决了最大的问题。棉子蘑早已不发了,自己农闲时在家做点包子、面包等小点心,让媳妇挑到邻村去卖,挣点小钱,日子还过得去。不知什么时候,堂哥还学会了做菜,碰上村里有红白喜事,都请他去掌勺主厨。现如今在村里的威信又越来越高,堂哥脸上也常挂着笑容。碰上我回家还跟我聊上几句,发烟给我抽呢。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