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判管理 > 纪检监察
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2-05-14 16:18:27 打印 字号: | |

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 

 

        为巩固法院发展提升年活动成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高院的通知要求,经研究,决定2012 年在全市法院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结合全市法院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在全市法院干警中开展集中整治,切实解决当前法院干警工作作风、司法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司法能力、完善审判管理、加强指导监督、优化司法环境,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促进公正、廉洁、为民司法,为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建设全省一流法院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二、整治重点 

        此次集中整治活动要切实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实解决工作作风上的“庸、懒、散”问题。着力整治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开拓进取精神不足,工作标准不高,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工作缺乏激情,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服务态度差,自由散漫,纪律松驰,不遵守机关规章制度,上班迟到、早退,外出不请假甚至旷工,上班时间炒股、聊天、购物、玩游戏、串门闲扯、出工不出力,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或中途随意退场,派临时工参会,我行我素;缺乏“全院一盘棋”思想,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对全院发展漠不关心,各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玩心太重,沉迷于打麻将、玩扑克甚至参与赌博和以钱做赌注的娱乐活动等问题。 

        (二)切实解决领导作风上的“假、浮、蛮”问题。着力整治违反民主集中原则,特权思想严重,群众观念淡薄,滥用司法职权,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工作检查落实少,满足于走马观花、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注重调查研究,主观臆断、刚愎自用、武断决策。不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注意倾听社会呼声,对基层意见、群众信访不重视,对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不认真落实、答复等问题。 

        (三)切实解决司法不廉上的“私、奢、贪”问题。着力整治违反“四个一律”和“五个严禁”,办关系案、人情案,讲排场、比阔气、比待遇、比享乐,不按规定压缩“三公”经费;接受案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请客送礼或吃拿卡要,违反规定与律师进行不正当交往,插手过问他人办理的案件,在委托评估、拍卖等活动中徇私舞弊,泄露审判工作秘密等问题。 

        (四)切实解决司法效率不高、执行不力的问题。着力整治审判执行和其他工作效率不高,办案拖拉,办案期限长,执行工作强制措施不到位,执行财产调查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不敢碰硬。办事拖沓,推诿扯皮,制度落实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执行领导指示不坚决,不及时,打折扣,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五)切实解决司法能力不强、裁判不公的问题。着力整治司法行为不规范,业务水平不高,严格执法意识薄弱,对国情、省情、市情、社情了解不深入,不懂得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去做群众工作,理解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精神不够深刻,裁判文书漏洞多、说理不透彻等问题。 

        (六)切实解决制度不全、管理松散的问题。着力整治机关制度不健全,窗口建设水平不高,民意沟通渠道不畅,司法便民机制不健全,审判管理认识模糊,车辆管理不到位,违规使用、私自使用、违规驾驶车辆特别是警车等问题。 

        三、工作步骤 

        全市法院集中整治活动分为学习动员、自查自纠、督促整改、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一) 学习动员(1 月4 日—3 月15 日) 

        通过学习动员,督促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干警充分认识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方法步骤,增强开展好集中整治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思想发动。召开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动员大会,党组书记、院长作动员报告,做好思想发动。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3 月15日前,两级法院要把本院活动方案报送上一级法院活动领导小组。 

        2、学习教育。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了解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的部署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学习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弘扬优良作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精神,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政从政若干准则>的通知》、《公务员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及有关法律规定、规章制度、工作纪律等,增强廉洁从政、依法办案意识;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等文件,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进行针对性教育,增强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二)自查自纠(3 月16 日—5 月31 日) 

        深入分析查找干部作风、司法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对群众举报和反映强烈的案件、涉诉信访案件、人大等领导机关督办的案件,要认真剖析问题根源,汲取教训。 

        1、查摆问题。每一个法院、每一个部门和每一名干警都要自觉对照本方案指出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采取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等形式,全面检查近年来服务大局、能动司法、执法办案各项工作以及思想、作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问题找准、议透。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邀请旁听庭审等形式,广泛征求和虚心听取群众、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人民陪审员、司法监督员、当事人、律师的意见和建议。 

        2、自我整改。针对自我查摆和群众评议中发现的问题,每一个法院、每一个部门和每一名干警都要认真进行梳理,深刻剖析根源,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并就整改问题、优化服务作出明确承诺。同时,要根据群众反映、民主评议及干警的现实表现,对每位干警提出评议意见,明确改进要求。要将整改措施、服务承诺及落实情况,通过单位网站、当地媒体等向社会公开,接受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督查整改(6 月1 日—11 月30 日) 

        每一个法院对本院各部门,中级法院对基层法院,要加强对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的日常督导和检查,要抽调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干部组成若干督查组,进行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路线的明查暗访,保证查访的真实性、有效性。积极拓宽和畅通当事人、群众、企业和基层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参与,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充分运用全面检查、明查暗访、受理投诉、举报等手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责令限期整改到位。对在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和有关问责规定,采取谈话告诫、通报批评、党纪政纪法律处理等形式,严肃追究责任。对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不力的,要通报批评。 

        (四)总结提高(12 月1 日—12 月31 日) 

        全市法院要以本方案六个方面整治重点落实情况为主要内容,认真梳理影响发展环境的干警作风问题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分析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整治措施和实际成效上对集中整治活动进行全面深入总结。每一个法院、每一个部门要向上一级法院和主管部门报送书面总结报告,每位干警个人总结报告提交所在单位备查。在集中整治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抓源头、打基础、管长远,强化审判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和纠正干部作风、司法作风问题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铲除问题滋生蔓延的土壤。对主要岗位和关键环节,要着力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重点加以防范。要注重将集中整治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固化为制度,把集中整治的成果转化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促进法院自身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全市法院要认真落实好本实施方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努力使集中整治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一)落实领导责任。市法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集中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并由其办公室负责集中整治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基层法院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真正把各项活动任务落到实处。 

        (二)推动中心工作。紧紧围绕法院中心任务、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根据审判工作的特点,紧贴执法办案第一要务,促使全市法院把集中整治活动体现到日常工作生活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推动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及上级法院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切实把集中整治活动成效体现在扎实完成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上,防止和克服开展活动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全市法院要紧密联系各自实际,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突出工作重点,体现各自特色。要深入自查自纠、强化监督整改,做到发现问题不整改不放过、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 

        (四)坚持典型引路。坚持正面鼓励为主、典型推动,及时总结推介基层法院、一线法官创 造的新鲜经验和涌现的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全体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典型宣传,以点带面,在院机关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