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亦有璀璨
——记分宜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张冬根
作者:分宜县人民法院 赵婵娟 发布时间:2012-03-28 14:38:31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颗对事业赤诚的心和对群众的无限关怀;他没有威严的架式,也没有雷人的官腔,只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挥洒着汗水,捍卫着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他在法院工作20余年,一直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其中有15年时间扎根在农村基层法庭。共办结民事案件2100余件,所结案件无一申诉、上访。他所办的案子,投诉率为零,当事人服判率高,且绝大部分能够自动履行。
他就是群众眼中 “最踏实”的法官,也是干警口中 “最严谨”的庭长——分宜县人民法院张冬根。
“决不让司法公正在我这里迟延”
张冬根经常激励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决不让司法公正在我这里得到迟延,决不让司法形象在我这里受到损害。”他一直认为,基层人民法庭受理的案件大部分是家里长、邻里短的民事纠纷,这些案件事虽小疙瘩多,处理起来却非常棘手。在农村,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案件,如果处理不及时、不谨慎,也会影响普通群众一辈子的命运,小小案件关乎的可能是普通群众的一家生计和一方社会稳定。在他的工作理念中,老百姓的小事就是他眼里比天还大的事。他通过注重办案的每一个细节,认真办理每一起案件,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作是大事来对待,最大限度地帮助当事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切实让司法正义和关怀可感、可知、可见。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法官,张冬根把群众当亲人,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关心他们的疾苦。在审理案件时,遇到弱势群体当事人时,他一定会更加详细地了解案情,结合案情制定相应的调解方案,提高办案效率。2011年5月,他审理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原告是一位身患尿毒症的65岁老爷爷。2010年12月某天,老人如往日一般时间在菜市场买菜,结果被一个逆向骑自行车的人撞倒,造成老人右股骨骨折,构成九级伤残。大伙儿迅速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可是因为老人本身就有严重的尿毒症,再加上伤势严重,对这个原本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老人家人与肇事方对赔偿费用的协商,在交警及相关部门的多次调解下也是无果而终。老人绝望之下,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分宜法院求助,这起案件立案之后很快来到了张冬根的手里。张冬根法官亲自接待了老人的家人了解基本案情,虽然事实清楚、案情简单,但是被告一直避而不见,一心想继续拖延下去,不配合法院的调解工作,案件在一开始就陷于僵局。
考虑到老人虚弱的身体,张冬根一刻也不敢耽误。他火速赶往镇政府和交警部门,了解更多有关案子的详细情况并查到被告的具体地址。原来由于事故发生之时,没有有力的人证和物证,交警部门也并未做出事故责任的认定,所以被告一直拒不承认撞倒老人完全属于自己的错误,由此认为原告提出的赔偿费用过高。
张冬根一方面看望和安慰原告老人及其家人,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给予适当的资助,让老人能振作起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他积极做被告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多想一想对方的难处,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主动去赔偿。”经过张冬根的奔波和努力,最终双方达成了15000元的赔偿协议。案件结束后,张冬根将老人的情况告知了当地镇政府和交警部门,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他们也分别援助了原告10000元。
“善良之心便是最好的法律”
著名法学家麦克莱曾说:“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这是分宜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张冬根最信奉的一句格言,正因为有了这样一颗“善良之心”,他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服务于民的热烈情怀,包容着别人的误解与苛责的言辞,感动着每一位与他接触过的当事人。
这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晚上7点30分,夜幕逐渐降临,人们结束完一天忙碌的工作开始享受下班后的轻松生活。张冬根如往常一般整理好案卷,却没有像平常人一样急急忙忙朝家里赶,而是拎上一瓶矿泉水,在当事人的带领下,来到分宜县钤山东路的一个小区内,上门为一对正在“闹离婚”的夫妇作调解工作。这对夫妇在一起生活了七年,育有一个小孩。但婚后夫妻双方一直磕碰不断,最终妻子以感情破裂为由向分宜县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而丈夫是一位乡村中学老师,平时白天要在学校教课,晚上才能回家。考虑到当事人工作的性质,张冬根决定牺牲个人休息时间,选择晚上上门对夫妻双方进行耐心地劝导和调解。
事实上,这并不是张冬根第一次为他们作调解工作了。尽管这只是一起普通的离婚案件,且夫妻双方也曾私下达成过离婚协议,但张庭长凭借其丰富的办案经验,认为这对夫妻双方还存在和好的可能。于是他曾多次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同这对夫妻沟通交流。而按照法律规定,张冬根完全可以以判决的形式处理。但是考虑到夫妻双方的实际困难,为了能够更好地化解双方的矛盾,张冬根始终做着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的调解工作。通过这次夜晚上门调教,最终双方心平气和地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了书面调解协议。
“权威来自于信仰”
张冬根每次出来办案,手中都要随手带上个笔记本,上面工工整整写着两行字:“只有将司法公正化作对自己的信仰,法官才能不遗余力追求公平正义的最大化”。张冬根把它称作“案情笔记本”。
翻开这个皱巴巴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当事人的姓名、电话、住址、案由、结案情况等,张冬根经常利用下乡或工作业余时间和当事人联系,对当事人进行回访,督促案件当事人到期执行,解决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
法律的权威来自对公正信仰的不懈追求。张冬根一直坚持依法公开、公正审理案件,做到“简案快办,繁案精办”,注重庭审驾驭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的加强,努力提高息诉服判率及案结事了率。2005年他承办并撰写的一个案例入选《人民法院案例选》,2006年他主审的一个案例被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栏目录制后以裁判典范进行了全程报道。他非常注重并善于做民事调解工作,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民事审判原则,努力追求案结事了人和。他每年审结的案件数量均居于全院前列,且调撤率均在75%以上,其中2010年承办案件93件,案件调撤率为91%;2011年承办案件100件,案件调撤率为85%。调解撤诉率多年来位居县、市法院前列,深受领导和同事们肯定。他主持哪个庭的工作,哪个庭的工作就出色、获好评。2011年民一庭共收到立案庭分流和调解中心移送的案件252件,结案245件,其中调解撤诉案件192件,调撤率78.37%,是2009年的两倍多,比2010年提高了11.4%。
有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而张冬根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普通法官正在用他平凡的足迹踏出最璀璨的光辉。20余年的时间考验,20余年的审判实践证明了张冬根是同事们钦佩的办案能手,是老百姓信赖和满意的贴心法官。回首他的工作经历,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他常说:“只要当事人记住法律是公正的,执法的法官是公正的,就是对我的感谢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和所有默默奉献在办案一线的法官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履行着人民法官忠诚为民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