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区法院创新工作机制出实效
收结案比超100% 案件调撤率上升8.82%
作者:渝水区人民法院 简永根 发布时间:2012-02-09 08:57:45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2011年,新收各类诉讼案件2494件,结案2509件,收结案比达100.6%,同比上升1.6%;全年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的民商事案件达1049件,调解、撤诉率为50.26%,同比上升8.82%;案件的上诉率,改判、发回重审率,再审率同比分别下降1.75、0.89和1.81个百分点;共审理涉企业案件3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3500余万元;共对28件案件的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24.5万元……”这是笔者在渝水区人民法院2011年工作总结中读到的几组数据,作为我市唯一的城区基层法院,渝水区法院近年来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各项业务数据一直徘徊不前。2011年以来,该院始终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创新内部管理、能动司法、民意沟通、司法为民等四项工作机制,短短一年中在审判质量与效率、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关键词】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是渝水区法院院党组在年初提出的新的工作思路,即瞄准“建设全省一流法院,力争全国先进法院”这一目标,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两种理念,推进“队伍建设、审判执行工作质量和效率、改革发展创新”三项工程,实现“司法能力、司法管理、司法保障、司法形象”四大提升。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该院首先在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审判质量效率上面下功夫: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结合“审判管理年”活动,进一步规范审判流程管理,对各类案件实行全程跟踪监督,使审判和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效避免审判和执行人员办案的随意性。严格案件审核签发制,采取庭前庭长阅案、庭上主审法官审案、庭后合议庭议案、报院领导定案的四级把关机制,严把案件质量关。深入推进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制定《案件质量效率评估办法》,采取自查、逐案评查、专项评查、重点评查、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每月定期评查并向全院通报结果。与此同时,该院还积极开展速裁工作,被确定为全省四个小额速裁试点法院之一,全年共速裁民商事案件172件,平均结案时间仅为8天。
【关键词】服务大局
2011年,渝水区法院围绕市、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创新司法能动机制,积极服务发展大局。建立健全服务机制,细化服务措施,对涉及稳定发展大局的重大案件,加大诉前指导、诉讼调解和相关协调工作,做到提前介入,主动作为,积极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服务。注重将案件审理与改善辖区投资环境有机结合, 对涉企业案件做到快审快结,共审理涉企业案件3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3500余万元,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通过上门交流、回访座谈、发送司法建议等形式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全年共发出司法建议函30余份,反馈率达95%以上。针对渝水区棚户区改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深入走访、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以专报和司法建议函的形式进行剖析、探讨,并提出建议,积极延伸审判职能。为更好服务于辖区重点企业发展,建立企业联系人制度,并开展上门服务活动,共走访企业、金融机构、保险行业等30余次,提高了司法服务效能。
【关键词】法官五进
开展法官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的活动是贯彻落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内在要求,而渝水区法院以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民意沟通机制,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律师和基层群众意见,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争取群众理解支持。深入开展了“访民意、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促和谐”干警大走访活动,走访群众200余人次,走访案件当事人160余人次,收集社会各界和群众意见、建议30余条,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5000余份、法官联系卡300余张,强化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此外,该院还拓展外部监督渠道,通过开展“公众开放日”、设立24小时投诉电话、发放廉政监督卡、邀请人民群众旁听案件庭审等形式,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关键词】司法为民
“司法为民,是承诺更是责任!”这是该院党组书记、院长郎道民在干警大会上经常提及的一句话,而支撑起这句话是该院实实在在的各项便民利民的举措和行动:完善“一站式”接待、导诉服务、释明制度等服务举措,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全年共巡回审判60余次,开展法制宣传活动8次。继续推行周二院长接待日和院长接待预约制,实行院长专事接待,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告状难”、“申诉难”等问题。开展“双联双帮双建”活动,与春龙、保真等9个社区的125名家庭困难户及各类特殊人群结对帮扶,每季度至少走访联系户一次,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关注贫困群众的司法需求,共对28件案件的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24.5万元。同时,充分利用专项救助资金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款40余万元,促进了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