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件快报 > 民事案件
叔侄因一借条反目 法院细调解续亲情
作者:分宜县人民法院 刘雪婷  发布时间:2011-07-26 08:54:09 打印 字号: | |
  亲人间本该互帮互助,却因为7万元借款是否归还问题闹上法庭。近日,分宜县人民法院从亲情的角度入手,以感情为切入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原、被告的工作,成功调解了一起发生在亲人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2009年5月16日,袁平借给急需买房的侄女袁红借款7万元,袁红出具了一张借条给袁平,并在借条上签了名。2011年 4月1日,袁平称袁红一直未归还借款,持借条将袁红告上法庭。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袁红承认借款事实,但又称此款已于2010年7月13日在自己家里还给袁平了。当天包括袁平在内的几个亲戚来她家吃饭,袁红当着众人面把7万元钱还了。袁红想要回借条,但袁平没带在身上,之后,袁红再问袁平要回借条,袁平又称借条丢了,袁红想都是自家亲戚就作罢了。为证实自己已还款的事实,袁红出具了一份还款当天银行取现7万元的取款凭证,并申请了三名证人均作证。袁平则坚持认为,借条在自己手上,袁红没有履行还款义务。双方各执一词,频频发生争吵,叔侄俩撕破了脸。考虑到该案原、被告是叔侄关系,为了防止矛盾深化,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和谐,承办法官请原、被告双方都先回去,择日再行开庭。

  在第二次开庭调解时,承办法官发现袁红非常气愤一再讲到袁平没良心,并掩饰不住内心的悲伤流下了眼泪。为稳定袁红的情绪,承办法官与她拉起了家常,聊起了两家关系,谈起了人之常情,缓和双方的对立情绪,并从法律法规给其作证据分析、法理分析。而袁平在被问及案件细节时,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承办法官通过全面、耐心、细致的辩法析理,并让他衡量金钱和亲情之间的关系,易地而处为袁红想想,对其加重亲情感染。在法官的调解下,袁平终承认袁红已归还其7万元借款,是自己在整理房间时发现了袁红出具给他的借款7万元的借条,一时贪念作出了此错举,并向法院申请撤诉,将借条还给了袁红,叔侄俩握手言和,得以重享往日亲情。
责任编辑: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