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清退研究生是谁之过
作者: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 邓俊明 发布时间:2010-09-11 15:37:02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昨日,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本科新生入学报到;该校拟清退307名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消息,震动了初入大学的新生。8月30日,该校研究生(论坛)院在网上公布,将对“超学时”研究生(论坛)进行退学处理。按规定,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应超过4年,博士生最长不超过8年。(9月4日长江日报),又据长江日报9月7日的报道:记者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了解到,该校2008年曾按规定—次性清退9名“超学时”博士生。
我们可以赞赏华科大狠抓教育质量的决心,我们可以同情这些被清退的学子,但是对硕士生的大规模清退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在教育过程中引入适当的淘汰机制是必要的,对纠正以往“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也是有所裨益的,但比例过高我们就要质问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了。作为培养国家人才,人才蓄水池的高等学府频繁而大规模的清退硕士生、博士生等研究生是谁之过?
研究生的大规模清退是高等教育大跃进的恶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98年大学扩招以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猛烈的扩招有教育大跃进之嫌疑。人心浮躁,整个社会的发展无法提供同步的教育资源而让迅速扩张的高等教育无法为社会所消化与承受。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作为一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手段,作为社会上人们对高学历的盲目崇拜必然造成高等教育发展数量、速度与质量的不协调,必然无法有效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而出现很多不符合办学条件、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乱象,进而出现大规模清退研究生的悲剧。在教育过程中适当的引入淘汰机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为淘汰才能对教育的高质量实现动态保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危机感与积极性,但数量庞大的清退却让人不得不质问其合理性了。
将学生大规模清退的校方——华科大,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不仅是失败的,也是对自身所生产的产品的否定性评价。因为作为人才生产工厂的高等学校无法为其自身产品通过社会的合格鉴定而进行集中清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高等教育过度的市场化、产业化倾向使教育迷失了自身的航标。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以公益性为主的社会性事业。当可计算的市场化目标,赢利成为重要的教育目的导向时,教育难免褪去其公益性、事业性的本质属性而成为一种可以计算投入产出比的商业运作。这是非常可怕的,但当下的现实是很多的高校自身资源根本跟不上却到处疯狂的跑马圈地,背负巨债建设名不副实的大学城;不自量力的进行升格扩容、大上硕博点而将教育异化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当教育成为学校的重要创收项目,成为可耻的文凭教育;当导师不顾实际的招一大筐的硕博生时,一个导师带47个博士教育奇闻闪现在神州大地之时,学校还能认真搞好教学质量,导师还能否专心教学科研带好数目庞大的研究生?想必进行大规模的清退是必然而又无可奈何的选择了。
最后,这些值得同情而被清退的研究生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管理混乱,导师不认真负责都是高等教育质量快速下滑的重要原因,但作为值得我们同情的当事方之一的学生自身也难辞其咎。在将近2万名研究生的华科大里,为何偏偏是这307学生被清退而不是其他?求学态度不端正,纯粹了为了混文凭,功利心过强或者干脆为日后的评职称、提干部而进行赤裸裸文凭交易,学历买卖也已经是教育界公开的秘密了。部分学生进了高校之后不认真对待学业,以为录取之后就进了保险箱或者为了满足学历崇拜欲而没有对自己研究能力一个客观评估就盲目的报考研究生,这样的研究生不被清退也可能是暂时没有发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