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只属于有所准备的人
作者:分宜县法院 傅明生 发布时间:2007-07-11 14:00:03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人在不经意之间,或在没有经验之时,不免犯些不应该犯的错误,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一气之下的错误,会给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少的影响。笔者就曾差点栽在自己的一次不冷静之中。
那是1987年秋天,我正在分宜一中读高中三年级。因为马上要面临高考,而那时我的中长跑还可以,如果发挥得好的话,可以推荐去参加市级中学生运动会,在市级运动会如获得了前五名就可在高考成绩上加20分。20分!可是一个不少的分数,在20分里要淘汰多少不幸的对手,要在挤独木桥时比其他同学多考20分或比自己平时成绩多发挥出20分真是不容易,何况我的学习成绩只在班上的中游!说实在的,那时在分宜一中,由于我在高中一年级就开始坚持了天天晨炼,中长跑成绩确属屈指可数,同学们都说我这20分拿定了,但这句“拿定了”并不表示就“拿到了”,是骡子是马,还要到运动场上去溜一溜才知道。
那年10月,分宜一中的秋季运动会开始了,秋风阵阵,寒意呼之欲来,而运动场上也将是龙争虎斗,争夺异常激烈,高一、二年级主要目的是争夺在全校的总分排名,高三年级不仅如此,他们的运动员还要参加市级运动会的参赛员名额,那诱人的20分可不是说有就有的。鉴于我的特长,我报名参加了1500米、3000米和5000米三个中长跑项目,而且根据平时的表现,我与同学们都同样认为:我是三个第一,一个都不会落。
我上场的第一个项目是3000米,时间是下午。从未参加过运动会的我着实有点紧张,何况决定着我今后的命运去向。站在20几名运动员中,特别是看到两名曾与我初中同窗的运动员我更是发怵,因为他们不仅曾是运动骁将,而且他们放言要把我挤出100米外。“啪!”不容我紧张和胡思乱想,裁判员一声令响,我们争先恐后地抢夺最佳位置。大家都为着名和利而来,谁也不想第一战就撂下啊!我遵照体育老师的叮嘱,努力跟着第一方阵朝前跑,大概四圈(一圈400米)后,一个剃着光头的大个子突然加速冲在了最前头。那来势大有与我争拿第一之勇,令毫无心理准备的我心慌了,不加思索的我便加足脚力,奋力追赶,整个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接下去的一圈半里,跑道上我与他争得你死我活,不久我咬紧牙关冲上了第一,但已身疲力竭,而此时,回头一看,那光头自动下场了。我大呼上当,一分神,后面的两位健将已不容分说,挤上了我的前头,最终我因筋疲力尽,而屈居第三。冲刺的那一刻,我的心完全崩溃了。
那一夜,坐在晚自习的教室里,我真不知道如何度过,可幸的是,体育老师及时赶到,帮我分析了原因,批评了我的求胜心切和急功近利,他指出在次日的1500米和后天的5000米比赛中千万不能再心浮气燥,否则一个第一都拿不到。第二天,我努力抛开前一天的颓废,牢记了老师的叮嘱,认真调整心态,在1500米这个既要速度又要耐力的比赛中,紧紧咬住第一方阵,最后时刻利用自己的实力奋力冲刺,很顺利地拿到了一个第一,随后在第三天的5000米比赛中,一切压力全部没有了,顺顺当当地又拿到了一个第一。接着在次年新余市中学生春季运动会上,我不仅为分宜赢得了1500米、3000米、5000米前三名的好成绩,也为自己赢得了未进考场就已稳获20分的高考分。在1988年的“黑色七月”,我高考得分为459分,顺利超出大专线的457分,进而又靠在体育场上赢得的20分,顺利地被原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大专班)录取,好险啊,比该专业录取线的478分只多1分!
吃一堑,长一智。成功只亲睐所有准备的人,在大学期间的运动会上和1991年9月以后的工作中,我时刻不忘在高中时的那次运动会的教训,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成熟,冷静应对,进而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不适应和困难,通过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为我多彩的人生添了不少成功。